藥業併購潮白熱化

全球藥廠併購狂潮愈演愈烈,一隻毫不起眼的血癌藥物Imbruvica,○六年僅以660萬美元拍賣求售,竟帶挈收購該藥的Pharmacyclics今年三月成功以210億美元(約1,638億港元)賣盤予新進藥廠AbbVie,但就可以預期天價收購後,消費者未來藥物成本必然大升。

上次藥業購併熱潮要回溯至九十代尾至○○年代初,現時大型藥廠正是上次整合後的結果,包括輝瑞900億美元收購Warner-Lambert,SmithKline與Glaxo合併,組成葛蘭素史克。由去年初開始的新一輪購併潮,由於輝瑞未能成功以1,100億美元把英國AstraZeneca收歸旗下,最大交易只是去年十一月Actavis以660億美元收購抗肉毒桿菌(Botox)生產商Allergan,但整體金額已超越前者,多達3,000億美元。

研發成本貴 收購省事

有分析認為,目前大部分藥業收購交易規模較小,和具針對性,反映製藥公司面對現有藥物專利排隊到期,加上新藥研究成本不菲和風險高,令收購同業特別是有潛力的生化公司,成為大型藥廠確保未來收入的捷徑。

以Imbruvica為例,據稱可減低部分化療副作用,有助讓病者延長壽命,但其每年費用達10萬美元,估計到一九年每年銷售額達42億美元。去年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出售的41隻藥物中20隻來自收入頭廿大以外的藥廠。

搶高藥價 去年急升12%

不過,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高價搶奪新藥的結果是藥價不斷攀升。早前報告顯示,美國去年處方藥價飆12%,為十年最勁,遠高過○九至一三年平均的4.2%,料今年至一七年按年升幅仍高達一成。

儘管美國總統奧巴馬、知名腫瘤科醫生,以及醫療保險公司均先後警告需控制新藥成本,但新藥療效較高,令藥價依然「企硬」。據資料顯示,全球癌症藥物開支,由○八年710億美元升至一三年的910億美元,過去十年,美國人均癌症藥物每月使費高達1萬美元。

事實上,標指醫療護理指數於○四年初至今年二月底期間已大漲26%,納指生化指數更飆40%,跑贏標指的11.5%升幅。除併購交易刺激估值外,摩通策略員Dubravko Lakos-Bujas表示,醫護行業受惠人口老化、醫療保險覆蓋率擴大、全球中產人數不斷增加,以及新藥面世等利好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