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例打殘銀行 拆骨自救難卜

金融海嘯後跨國銀行一直成為眾矢之的,瀕臨倒閉而需要打救的銀行,故然要被嚴管,就連毋須求救並成功捱過危機的銀行例如滙控,也不能幸免於收緊監管的緊箍咒之下。滙控剛宣布另設總部,獨立經營英國的零售銀行業務,順應監管當局要求,把高風險的投資銀行業務與零售銀行業務徹底分隔。

分隔措施的目的很清楚,就是風險區分,避免將來要動用公帑打救涉及眾多存戶利益的零售銀行業務,至於風險較高的投行則讓銀行好自為之。這些安排是否真的可完全消除金融海嘯暴露的風險,仍要拭目以待,但分隔業務限制資金運用,對盈利能力肯定有負面影響,加上全球銀行監管要求不斷收緊,合規成本大增,經營環境不會像過去那麼寬鬆,金融機構輕鬆賺大錢的日子不復再。

在金融海嘯期間,英國動用六百五十億英鎊的公帑,打救蘇格蘭皇家銀行及萊斯銀行,惹來很大非議及不滿,隨後成立的檢討委員會提出許多監管新招,包括要求當地銀行將零售銀行與投資銀行業務分隔,既保障存戶及消費者,又可以避免日後銀行一旦出事變成火燒連環船。

在二○一九年業務分隔新例實施限期前,英國多家銀行均須落實分開業務,早前市場均預期銀行會使用同一品牌及在同一總部經營分隔業務,滙控卻成為首家在英國另設零售銀行總部的銀行,既是開同業先河,也可以說是順水推舟,細心分析更是反客為主變陣出擊,部署打造新品牌,希望成為未來新的盈利增長引擎。

不過,分隔業務雖可保障存戶利益,卻必定增加經營成本,尤其是投行業務不能像從前般可利用低成本資金,而零售銀行亦不容易再拓展高風險的投資收益,最終必定影響盈利增長。從銀行經營而言恐怕利弊難計,礙於全球銀行業監管收緊,只好默然接受。

金融海嘯以來的六年間,監管機構紛紛加強銀行業監管,尺度日趨嚴謹,更建議大型銀行的資本金要達到五分之一風險權重資產,將削弱大型銀行的競爭力,最後可能走向收縮業務。此外,美國又不停秋後算帳,各類訴訟紛至沓來,為罰款撥備有增無減,都是近年罕見的挑戰。

全球銀行業經營環境不斷惡化,市場結構性調整在進行中,目前的經營困局反映歐美銀行業的深層次問題,在金融資產泡沫爆破後進入漫長的瘦身調整期,要重拾當年的風光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