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二月新增貸款再破一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今年首兩個月都超標,M2增長亦遠高於市場預期;然而,日前公布的二月份工業增加值、消費零售額及固定投資均大失所望,投資者不禁感到迷惑,放水的效果仍未傳導到實體經濟身上,究竟是哪個環節出問題,還是貨幣政策用錯了藥?
中央的金融政策和調控工具花款之多,並非外國央行獨沽一味買債可比,但政策不需多只需受用。新的「變法」是為地方政府平台債拆彈,與過往的新債冚舊債不同的是,地方債券置換可攤長來還,利率和風險同時可降低,惟同樣是以時間來換取空間,縱使短期困擾可化解,仍有換湯不換藥之嫌。
政策去年已寫入國務院《預算法》之內,並不屬於新政,但批核了一萬億元的額度,總算邁出了第一步,惟暫未有具體和如何分配的方案。截至一三年六月底止,審計署報告顯示地方債總規模為十萬九千億元,當時惹來不少質疑的聲音。
據內地傳媒報道,在最近的一年半期間,新增債務急劇上升,個別省份更已倍翻,數據需打回重審。內地數據向來灌水嚴重,是中央故意低估以釋疑,抑或地方政府多報債務以謀取利益不得而知,但地方債是長年累月埋下的深水炸彈,亦需耗多幾年去拆解。更甚的是地方債風險與房地產市場綁在一起,未拆彈前先要防止樓市爆煲。
地方債置換的另一層意義是銀行清除了部分壞資產後,可釋放借貸能力給大中小微企業,這是減息、降準及不良貸款上升後遺症的伴手禮。理論與實際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差異,早前政府工作報告明言增加直接融資比重,針對資金僅流入股市的問題,人行行長周小川亦稱「資金進入股市也是支持實體經濟」,但現實情況是:A股飆升了,減息和降準了,新增貸款也多了,惟一、二月份合併起來的經濟數據依然沒有起色,貨幣市場利率依然居高不下。
周小川言下之意是應給予多一些時間,「錢過一段時間最後就會匯入大江大海」,但假如往後的數據繼續乏善足陳,則可能是結構性的問題了。
在為地方債置換解畫之前,市場曾傳聞額度高達三萬億元,想像力豐富的更立時標誌為「中國版QE」,最終效法歐美日由央行購入政府債務。人行無論花款怎變,一直堅稱實施穩健貨幣政策,但漸進式QE正開始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