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嫻談:滬港通沽空唔實際

自三月二日起,投資者可透過滬港通沽空A股,一周過去,「食白果」收場。滬港通可沽空原是令人振奮的消息,因代表機制上的完善,但仔細一看,限制多多,似乎有姿勢無實際。

滬港通沽空操作上有三大限制,包括:(一)不能進行無擔保沽空;(二)沽空盤輸入價不能低於最新的成交價;(三)為每隻沽空股份的沽空量設限制,每日限額為1%,累計限額為10個連續交易日的5%。另外,當個別A股未平倉淡倉達到股份上市可流通量的25%,上交所可暫停沽空,直至有關比率回落至20%以下,才恢復沽空活動。

沽空機制為成熟股票市場必備的,屬對冲機制,有助管理風險。

別以為沽空機制的推出,一定會「做低個市」,不可否認,沽空有時會加劇股份的跌勢,或抑壓其升勢。惟從好的角度分析,卻可有助調整股價估值。如股票價值被低估時,投資者買入股份將帶動股價上揚;相反,股票價值被高估時,有貨的投資者可沽出,無貨的投資者亦可沽空,令股票返回合理水平。如只有單邊買入,很容易出現股票價值被嚴重高估,或股價超買再超買的不理性現象。再者,不少對冲基金採用長短倉策略或市場中性策略,都會透過買入被高估的股份,沽出被低估的股份,以獲取利潤。

數量上過度約束

然而,中央為滬港通沽空機制設下多重限制,上文提及的限制一及二與本港一致,並無不妥,但重點在於限制三,從數量過分約束沽空的操作(每日限額1%、累計限額5%)。其中每日限額1%更是嚴格得過分,如港股為例,沽空動輒佔個股成交約一、二成,部分更高達五、六成,1%限額只屬九牛一毛。種種限制下,參與滬港通沽空A股的規模相當有限。

當然,其好處是A股走勢將不受沽空所影響(其實A股早已容許內地投資者融券,規模更大亦未有影響大市走勢),但壞處是沽空帶來的調整估值作用將被扼殺,亦未必可吸引更多對冲基金或其他投資者入場。

小妹認為,中央開通滬港通沽空機制絕非為外資「造低」A股開綠燈,而似是為完善機制而「做樣」而言。畢竟A股市場如要逐步國際化,沽空機制是必須要設立,這亦是進身MSCI指數的重要條件之一。當然,小妹亦不排除未來沽空限制會逐步放鬆,但現階段對大市及個股均影響有限。

大華繼顯(香港)策略師 李惠嫻(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