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中性幣策挺進

二月廿八日中國央行突然宣布對稱性降息,令市場更關注會否加入全球央行貨幣政策的量寬大潮?中國貨幣政策會否重大轉向?

本來,在一四年十一月中國央行突然降息後,多數國際投行都預測,中國幣策將會進入降準降息的周期,故這次人行再降息,更令相關預測熱炒。不過,人行並不認為降息就是幣策轉向,更不是歐美式過度量寬。從實際操作來看,當前人行幣策更顯得進退維谷。

降息紓解經濟問題

首先,這次降息主要為解決三大問題。一是在國際油價持續下跌、生產品價格指數持續負增長、及通脹率處於1%以下的情況下,人行最關心就是通縮風險,所以,人行迫於形勢不得不降息,以防止幣策自動緊縮。不過,就貨幣增長速度、居民貨幣收入增長、實際CPI來看,中國經濟離通縮仍遠,人行降息更強調的是預期管理。

第二,是解決樓市投資與銷售全面萎縮。這令經濟增長下行、產能過剩,也可能由此誘發金融體系及地方融資的風險。而房地產問題又在於如何消化庫存,及增加住房需求。降息對購房者降低融資成本可起重要作用,甚至可令整個市場的預期逆轉,重新帶旺房地產。但從一四年房貸新政成效來看,要達到目標非易事。

第三,「寓改革於調控之中」是這次人行降息重點。因為,這次降息雖是對稱性降息,但把金融機構存款利率上浮上限調升至1.3倍,其實是推進銀行利率化改革,這既增加銀行風險定價的自主性,也對其管理能力要求更高。如果存款利率上升,這不僅壓縮銀行利潤,也令銀行批貸時需有更好的風險定價。在此情況下,銀行不需努力經營、僅以政策性就能獲高利潤的時代已結束。

正如人行一直強調,降息並不意味穩健的幣策取向已變。只不過要保障經濟穩增長,人行就得利用各種幣策工具組合,無論是常規的(如降息降準)還是非正規(如各種定向調控工具),來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並為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

確保消弭金融風險

另外,一五年幣策強調的是採取綜合措施確保不發生區域性及系統性金融風險。一五年金融體系可能面對的風險主要有三:一是國際市場衝擊,可以說,美聯儲加息、美元強勢、油價持續暴跌、各國央行量寬加碼及分化、地緣政治升溫等問題都將加劇國際市場波動。二是防止股市暴漲暴跌,不希望一四年中國A股的「瘋牛」重演。三是防止樓市周期性調整而可能引發房企債務危機並導致泡沫破滅。

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區域性及系統性風險。對此,人行幣策不得不謹慎,不可過度加槓桿或「去槓桿化」,並讓幣策回歸中性。

可見,當前中國央行的幣策仍進退維谷,既不走過度量寬,也不願幣策收緊,而是向中性回歸,因此,人行再次降息還不意味幣策轉向。

易憲容

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七年辭去職位,目前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工作,以敢言著稱,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易氏擁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