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匯率感應全球化

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所謂全球化,乃指生產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以至金融市場,均逐步擴展至全球。

生產要素市場全球化,造成稀有資源及要素更「渴市」,賺取的回報遠超想像;過剩資源及要素則更過剩,賺取回報更微薄。產品市場全球化,競爭日益熾熱,成功的產品和品牌可以因科技突破迅速冒起,亦可短時間被淘汰。全球化的大贏家,一是消費者,一是稀有資源及要素的擁有者。

「出口彈性」普遍上升

全球化的其一結果,是出口對匯率變化的敏感度提升。筆者一二年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發表的文章,就發現近年各國出口對匯率變化的彈性(elasticity)普遍上升。這反映全球化讓出口國之間的競爭尖銳化。如果匯價上升時容許出口產品提價,市場份額便會很容易被競爭對手蠶食;如果不提價,出口商便難免有所虧本。

日本在安倍再次出任首相前正陷於上述困境。在安倍經濟政策下,日圓貶值,日本出口大幅回升,製造商去年盈利大豐收,豐田汽車三月結束的財政年度估計達230億美元,較對上一年飆17.8%。

近年出口對匯率變化彈性提升包括歐元區、美國和日本。英國卻是例外,由八三至○四年的1.79跌至八七至○九的0.28。跌幅非常顯著,顯示英鎊下跌對出口帶來的幫助雖仍存在,卻已下降很多。英國出口對匯率變化的彈性下降,意味着英鎊的跌幅需要更大才能惠及其出口業。

匯價自主利多於弊

然而,何以唯獨英國的出口違反全球化下出口對匯率的彈性普遍上升的通則呢?筆者估計這跟九九年歐元區成立而英國選擇保留英鎊的獨立性有關。歐洲始終是英國的重要市場,但歐元區各國之間貿易大增,區外的英國客觀而言被邊緣化,但這是保留英鎊必須的代價。代價雖不小,英國卻做對了。至目前為止,英國在歐洲中經濟表現仍是最突出,一四年經濟增長達2.6%,比歐元區近乎零增長的表現好得多。

可見,對匯價保持自主性十分重要。新加坡剛公布的去年第四季增長達4.9%,亦是拜坡元自一一年的貶值所賜。

打從○七至一三年,新加坡經濟增長平均年率達4.7%,比香港的2.6%高一大截。新加坡在土地供應和輸入勞工方面政策比香港靈活,固然是表現較優勝的要因,但新加坡金管局比香港金管局較實事求是,相信亦不無關係。

何濼生

香港大學經濟系學士、多倫多大學經濟學博士,專攻政策研究。研究範圍包括社會保障、教育、醫療、房屋、宏觀經濟、國際金融等。曾任職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經濟部及安大略省經濟局,回港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及嶺南大學先後任教,現為嶺大教授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