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業績期,筆者特別關注內銀貸款質素,會看貸款減值撥備,雖然減值撥備有空間調控,但無論如何也有個譜,不可能與不良貸款差太遠。香港銀行在內地業務的表現是很好的參考指標去預示內銀股業績。
銀行客戶貸款通常愈來愈多,而由於貸款初期只需還息,很少馬上不良,故新增貸款相關的不良貸款會滯後。加上分母效應,如果不良貸款沒惡化,不良貸款比率應該較易下降。然而,若不良率在貸款增長下仍上升,顯示信貸質素惡化程度已頗嚴峻。
從已公布一四年的內銀業績快報可看到,不良貸款比率上升已是趨勢。中信銀行(00998)不良貸款比率由1.03%上升至1.3%,民生銀行(01988)由0.85%上升至1.17%,招商銀行(03968)由0.83%上升至1.11%,剛被恒生銀行出售5%股權的興業銀行(601166.SH)不良貸款比率由0.76%上升至1.1%,全部已失守1%大關。
事實上,不良貸款比率上升的不利影響已浮現,民生銀行一四年股東淨利潤增長只有5.36%,但首三季股東淨利潤增長10.4%,表示第四季股東淨利潤下跌13.34%。招商銀行一四年股東淨利潤增長有8.06%,但首三季股東淨利潤增長15.97%,表示第四季股東淨利潤下跌17.46%。中信銀行一四年股東淨利潤增長3.87%,但首三季股東淨利潤增長4.6%,表示第四季股東淨利潤增長只有1.17%。
若不良貸款比率持續上升,一五年內銀盈利恐難增長,甚至有倒退之虞。近期西班牙對外銀行出售中信銀行股權、恒生銀行出售興業銀行股權,令人懷疑是否外資在內銀貸款質素惡化前跳船。
有「散戶Blog王」之稱的市場先生,對國際及內地金融股有精闢獨到的研究,亦為金融股的忠實支持者。市場先生深信價值投資可達至財務自由,追隨巴菲特、格雷厄姆等大師的投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