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傳統上內地各大銀行都積極爭取存款以應付需求,但今年情況卻反常,一家銀行罕有地在此時下調存款利率,引起眾多議論及不同的解釋。
以銀行的角度而言,下調利率是將存款拒諸門外,歸根究柢是貸款需求下降,銀行毋須以高利率爭取存款,另一方面則反映企業生產收縮,減少借貸需求,將削弱創造信貸的能力,令中國通縮危機惡化。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內部需求疲弱,令中國去年經濟增長創二十四年新低,現今更瀕臨通縮,風險更高於○五年。剛公布的一月份消費物價指數年增長率只有百分之零點八,創近五年新低,更是○九年十一月以來首次跌破百分之一,而生產物價指數更是連續三十五個月負增長,顯示內部需求十分疲軟,今年經濟前景絕對不容樂觀。
內地通縮壓力增加,涉及內外因素,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低迷,尤其是國際油價急挫,令石油等相關工業產品價格大幅下跌,是生產物價指數持續下行的主要原因,但需求疲弱,對工業產品價格形成持續抑制,通縮已成為物價下行的主要風險。
另外,中國長期的產能過剩問題至今仍未解決,更會進一步壓抑企業的發展空間,對於貸款的需求勢必持續減弱,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內地銀行貸款投放一直在下降,銀行在無貸可放情況下,根本不需要以高息去競爭存款,現時個別銀行下調存款利率,可能只是銀行減息潮的開始。
銀行下調存款利率,減少貸款投放等迹象,都顯示總量經濟會進入全面通縮狀態;再者,中國的通縮並不是普遍物價增長放緩,而是結構性收縮問題,決策者最忌錯估形勢,陷入類似日本的長期通縮危機之中。
中央去年底推出刺激措施,對經濟並未帶來積極的推動作用,無可避免要繼續推出寬鬆的貨幣政策。在現今大多數國家都面對沉重的通縮壓力下,紛紛透過減息及貨幣貶值的量化措施,目的都是維持本身經濟的競爭力。
中國在貨幣戰爭難以獨善其身,必定要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繼日前降準後,預計將會再減息以刺激經濟活動,而減息亦一定有利於企業貸款實質成本的下降,企業貸款意願增加,間接帶動內部需求上升,將可紓緩現時整體的通縮壓力,有利整體經濟的維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