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息實為一把雙刃劍,雖可壓低匯率及降低資金成本,卻會令資金流向更波動。今年來已有逾十家央行亮劍,包括昨日突擊減息的澳洲,看來各國為催谷經濟,已顧不得打貨幣戰的後果,人民幣是亞洲最重要貨幣,市場正全神貫注中國的舉動。
其實,中國真是有苦自己知,去年末季走資規模為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最大,揭開了減息降準千呼萬喚不出來的謎底,但面對幣戰殺埋身也不能無動於衷,有人行智囊便建議引導人民幣匯率貶值來應對。不過,如何還擊必須小心,否則還未打低敵人已自傷。
中國外匯管理局昨公布,去年末季「資本和金融項目」出現逆差逾九百億美元,相比全年逆差近千億美元,反映下半年走資加劇。大規模走資解釋了為何人民幣兌美元持續貶值,同時不敢輕率減息或降準,以免令匯價進一步受壓加速資本外流。有人行前官員強調,貶值是資本外流的結果,同時也是遏制資本外流的平衡因素,因為愈是貶值,資本外流的代價愈高。
但話得說回來,當環球主要經濟體的利率沒有最低只有更低,貨幣貶值成為新常態,人民幣加快貶值的預期升溫,投資者長痛不如短痛,盡快把資金撤走。如果這場貨幣戰是避不了,貶值又是大勢所趨,中國便別無選擇,有人行智囊建議可適度下調匯率中間價,並擴大波動區間,透過有秩序貶值遏抑套利活動及提高資本外逃成本,同時可提升出口競爭力刺激增長。
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反覆下跌,離岸人民幣跌勢更超越人行「指引」。內地經濟每況愈下,製造業活動陷於收縮,無疑為人行在首季全面寬鬆開了一扇窗。可惜,現實是人行正陷兩難,雖然減息能回應實體經濟的需要,卻擔心令資金加速外流,屆時就算透過逆回購向市場投放流動性,好像昨日把逆回購規模倍增至九百億元人民幣,也未必能彌補走資的資金缺口。
由強美元引爆的貨幣戰,加上全球經濟不爭氣,新加坡、新西蘭、加拿大及印度等十多家央行已先後減息,跟歐央行站在同一陣線鬥寬鬆。這些央行的目的不一而足,有的是希望錢浸市場製造通脹,有的是想趕走熱錢,有的是怕本身貨幣變強。中國的處境則複雜得多,不隨外圍減息便猶如變相加息,人民幣匯率太強肯定不利經濟,太弱又會影響人民幣國際化,資本外逃也有失控危險,面對這場貨幣戰確實非常難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