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論檀:滬港通機制有待完善

一月中旬以來,隨着A股市場信心逐漸下行,滬港通交易有所升溫。截至二十七日收盤,滬股通所用額度為11億元,佔單日全部額度的8.46%;港股通所用額度8.9億元,佔單日全部額度的8.48%,港股通單日所用額度佔比已經超過了滬股通。

截至二十八日收盤,滬股通共使用18.32億元,較上日多61%,每日130億元限額剩餘111.68億元,使用率14%。港股通每日105億元限額共使用3.68億元,餘額101.32億元,使用率3.5%。

這些資料不算熱,卻顯示出一些趨勢。首先,投資需求崛起。香港金管局表示,目前離岸市場有2萬億元的人民幣流通,其中香港人民幣存款額超過1萬億元,資料顯示,滬港通啟動以來已有約7%的人民幣資金流出香港。在境外的人民幣需要找直接投資管道,滬股通是重要通道,未來將是深港通管道。

其次,避險需求顯現。目前A股估值已過高,相比香港市場風險上升。自滬港通開通以來,截至一月二十七日收盤,恒生AH股溢價指數,已從102.14點漲至128.69點,漲幅高達26%,在十六日該指數盤中一度飆升至134.59點的高峰,A股對H股的溢價比例整體已接近30%,同樣的股票價格在兩個相鄰市場相差如此大,給予投資者到香港市場檢低估值股的動力。

同時人民幣換成美元需求上升,一向強勢的人民幣去年兌美元下挫,到今年匯率繼續下跌,投資者如驚弓之鳥不斷尋求資產配置、保值管道。

此時,港幣的聯繫匯率顯示出優越性,人們相信與美元掛鈎的港幣能讓他們安心。最近筆者見到內地人士對港股與港幣興趣大升,原因無非是港股市場相對低估,而持有港幣相當於持有美元。

匯率風險未能對沖

不過,這是一個美麗的誤會,投資港股通其實並不會讓投資者長期持有港幣資產。根據滬港通實施細則,由於港股通交易為港幣報價、人民幣結算,賣出股票後換回人民幣,這意味投資者最終拿在手裏的依然是人民幣而不是港幣,難以免除投資時人民幣、港幣的匯兌風險。

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行政總裁馬克•奧斯丁在《金融時報》撰文指出,機構投資者眼下仍保持謹慎,特別是奉行多頭策略的基金。歐美的基金管理公司和託管行受制於本國監管法規,只有在一些法律和操作問題得到釐清後才會通過滬港通投資。

滬港通開通至今,並無有效的手段對沖匯率風險,也無法吸引長線基金。滬港通是個歷史創舉,但只是開挖了一條小水渠,現在管束極嚴,也無風險對沖手段,要變成大河有可能還需要幾年的時間。

獨立經濟評論家 葉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