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周儲錢挑戰」近來「Hit爆」,原理是由儲50元起步,逐星期加碼50元,歷時52周,後期難免令人知難而退。事實上,建立日常理財習慣的竅門多多,不如找來理財專家「Step By Step」教授管錢秘技,助你五步致富。
置業、財務自由、退休等屬不少打工仔的儲錢目標,惟若然連理財大計也沒有,想達成夢想便難過登天。其實要制訂基本財務計劃並不如抽居屋般困難,只需按着以下五個步驟便可:
清楚紀錄個人的財政狀況不一定相等於是「孤寒鬼」或「度縮」,只有掌握資料方可確定如何入手,了解實現理財目標所需的條件。康宏理財聯席董事張言銘(Edwin)表示:「個人理財就好似管理公司財務,首要有財務資料喺手,建議平時定期做Balance Sheet(資產負債表),將流動現金、股票、存款、正在供款的物業等可量度的資產列出,同時羅列按揭貸款、卡數及其他貸款等負債,計算自己的資產淨值,一旦負債高於資產值,便需提高保險額,追加保障。」
「洗腳唔抹腳」、做「月光族」等屬一大死症,「病因」是未能清楚知道個人每月開支。張言銘稱,「此範疇容易被人忽略,建議在日常生活必須做預算表,紀錄收入及支出,如原來將收入三分之一用於娛樂,便可在此方面縮減,從而做到妥善管理開支及儲蓄,坊間更有唔少相關免費App(手機應用程式)可幫幫手。」
想一步致富真係「想創你個心」,但有事先準備便可逐步致富。先列出個人需要及人生目標,再按輕重緩急訂立短、中、長期的理財目標,例如置業、結婚,其後再為退休綢繆。他認為,「Life Event是一個指標,如目標是5至10年內置業,便可計算需要儲幾多首期先可以達成願望。」
投資往往存在風險,每個人可接受的風險程度各有不同,投資後「食唔安瞓唔落」就已經代表該項目大機會是不適合自己。Edwin指出:「風險承受能力與個人性格息息相關,有人鍾意安全感,有人就鍾意冒險,其實除咗去金融機構做相關測試之外,網上都有測試畀市民了解個人承受能力,需要了解風險取態,先可以進行相應的財務策劃。」
惰性人人都有,究竟如何才可嚴守紀律,執行原訂的財策計劃?Edwin教路:「個人需要有機制地去完成計劃,例如設定自動轉帳做投資或儲蓄項目,最好在出糧日扣數,好讓自己習慣,同時應該與三五知己組成投資會,定期檢討計劃,互相鼓勵及支持。」
初出茅廬的Amy現時25歲,任職會計,月入約兩萬元,個人開支不足一萬,而支出主要以家用為主,盈餘近萬元。她的性格自律,有積穀防飢的意識,亦深明不應任由存款被通脹蠶食的道理,故希望尋求一些較高效率的儲蓄方式。
康宏理財聯席董事張言銘(Edwin)指,她暫時未有結婚、置業等人生目標,而且家人一向有為她購買保險,故建議利用盈餘一部分作月供基金的長線投資,計劃年期為25年,每月儲蓄3,000元即可,日後可隨加薪再加碼。
他續解釋,由於Amy年輕,會有較多中、短線目標希望實現,故不宜做太多長線投資,以一個較低的銀碼入場即可。再者,她初入職工作,現金不多,應保留部分盈餘作流動現金,一旦日後有置業需要時可作首期。
Amy屬中度風險投資者,Edwin便建議在基金組合中加入股債混合的基金,令股債投資比例定為七比三,並以環球股票基金為主,以分散風險。
現年48歲的葡籍律師David月入10萬,經常港澳兩邊走,工作繁忙至不可開交,尚有一位身患長期病的妻子,加上對投資認識顯淺,身邊相關資訊多為中文,所以以往只會敍做定存作投資。
他手上現金具400萬至500萬元,每月支出約4至5萬元。Edwin指,值得留意的是,David面對資產價值大幅上落時會感到非常不安,風險承受能力屬低水平,且已踏入中年,故投資組合應以債券基金為主,達資產七成,股票基金則佔三成。
顧及David薪金高,現金流充裕,惟因妻子有長期病患,或有出現大筆醫療開支的機會,所以Edwin建議其將200萬元一筆過買入配合其風險取態的基金,另每月可月供約23,000元的基金。
市場憧憬美國將於年內加息,債券表現往往極受加息政策影響,故Edwin認為,David應選擇投資短債為主的債券基金,同時亦應留意基金經理於以往加息周期的往績,並以長年期跑贏同業的皇牌基金為首選。
康宏理財聯席董事 張言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