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去年外貿埋單計數,以人民幣計價的增長僅得百分之二點三,即使按美元計價,增長也只有百分之三點四,遠低於官方百分之七點五的目標,足見內憂外患之嚴峻。
中國內需及進口商品價格疲弱,拖低進口增幅;另方面,全球經濟復甦舉步維艱,中國製造業競爭力又下降,再加上人民幣貶值有限,短期內外貿恐難以扭轉劣勢。隨着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今年外貿及經濟增長目標恐怕要雙雙下調。
美元自去年中急升,加劇各國間的貨幣及貿易競賽。人民幣去年全年跌百分之二點四,表現「硬淨」;相反,新興「世界工廠」墨西哥披索去年跌近一成二,拉美及東南亞貨幣貶值幅度亦普遍超越人民幣,而中國勞動力等成本連年上升,直接削弱內地的出口競爭力,當中尤以勞動密集行業最受影響。
雖然中國對歐盟及美國雙邊貿易去年分別增長約百分之九及五,但環球經濟復甦緩慢,消費需求不振,發達國家之中,只有美國經濟有起色,歐洲及日本愈來愈不濟。此外,中港貿易的「水分」明顯收縮,去年相關雙邊貿易跌幅達百分之七。除非主要貿易夥伴經濟轉勢,否則中國出口復甦難以持續。事實上,中國去年第三季出口出乎意料增長近一成三,末季已回落至近百分之九。
不過,中國去年貿易順差擴闊達四成六,反而令人民幣更難貶值,無助刺激出口。外貿向來是影響外匯佔款的主因之一,巨額貿易順差照理能夠刺激外匯佔款及通脹,但從去年通脹下半年逐月走下坡,可見即使出口穩步改善,也無助推升物價,背後原因在於內部需求疲弱,此亦解釋了為何去年進口下跌百分之零點六。
中國經濟告別高增長,在「換檔」至中速的過程中,新常態下的經濟結構轉型,包括由過往出口帶動,轉至內需型經濟期間,要經歷所謂的陣痛。
中國以為可以逃過全球經濟危機一劫,可惜內需不給力,為經濟提供的貢獻乏善足陳,導致實際外貿增長較預期出現巨大的差距。
中國外貿增長遠未達標,去年上半年出口表現差強人意,根本不用談「保七」;即使去年下半年出口顯著改善,全年外貿增長也只稍高於百分之三。既然出口由外圍經濟主導,加上中國追求新常態,外貿是時候捨棄過高的目標,「換檔」至中度增長,無謂自陷「眼高手低」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