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消費新世代

在剛過去的「雙11」購物狂歡節,阿里巴巴集團平台一天的商品成交額便達571億元人民幣,是甚麼令消費者一天內產生如此巨大的消費欲望呢?除了互聯網普及,令戲稱為「剁手族」的新生網購世代出現外,互聯網購物的模式亦刺激消費意欲。

或許一天的數據未足以反映現狀,但內地網購增長迅速卻是不爭的事實,主要受兩方面帶動:新用戶增長和現有用戶消費增加。

網購風潮席捲全民

新用戶增長方面,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4年7月)》,至今年六月底,內地網絡購物人數已達3.31億,首次超過網民數目的一半,反映愈來愈多消費者選擇網上買東西。淘寶網、天貓的數據亦顯示,今年上半年,50歲以上和22歲或以下的消費群用戶,按年增長分別超過了100%,意味着網購的人群逐漸擴至全民,用戶的覆蓋廣度亦增加。

另外,現有用戶的購買花費提升,即網購的消費者買的愈來愈多。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的《中國零售百強》統計,一三年百強的零售企業中,共有9家電商入圍,銷售規模達到5,732.7億元人民幣,佔百強整體銷售規模比重為20.7%,按年增加6.2個百分點;平均銷售額增速更達76.2%,較「百強」的整體銷售增幅高出56.4個百分點。

釋放潛在商品需求

智能手機普及,無疑為網絡消費帶來急速增長的契機,用戶由以往只能坐在電腦前選購商品,變成隨時隨地可通過移動互聯網消費。但這樣的增幅,更有賴於中國的零售環境,相較美國等成熟市場,中國的傳統線下商業基礎明顯不夠發達,很多地區的居民想要購物,只能局限於住所附近的商場店舖,令消費受到壓抑。

惟網店的出現,使人們能輕易接觸到各地的商品,而互聯網訊息的流通和消費模式出現,有助消費者作出購物選擇外,亦減少了中間人環節,使商品能以更優惠價格出售,有助釋放消費者購買力。

顧問公司麥肯錫早前發表的《中國電子零售業革命》報告指出,從分析中國266個城市的消費模型中,發現1美元的網絡消費金額,替代了0.6美元的實體店消費,即產生了大約0.4美元的增長消費。

網購的優勢在偏遠地區尤明顯,例如一名沙漠地區的居民想要買泳衣去旅行,相信很難在區內找到泳衣店,因為成本效益不彰。

但透過網店,這名消費者便可以輕易買到所需,而且選擇很多。互聯網零售平台的出現,令很多原本在當地不存在的商品、需求被挖掘出來,使供需得以配對,有助釋放人們的購物力,從而為消費帶來新動力。

崔瀚文

阿里研究院專家,自2013年加盟阿里研究院後,一直致力於研究中國的商務電子化及所處生態圈的課題,同時亦是《阿里商業評論》執行主編,對中國的商務電子化環境及市場有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