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反向思考滬港通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滬港通終於在上星期推出,市場原本寄予厚望,普遍認為會帶動上海和香港股市的交投和互聯互通。

可是一個星期過去了,滬港通的反應並沒有預期的熾熱,每日交易額度使用量也令人失望。滬港通的神話幻滅,也令人對內地資金的憧憬大幅下降。

香港經驗以偏概全

不少人為滬港通交投量低尋找原因。有的說內地資金早已有渠道來港;有的說內地投資者有五十萬元人民幣開戶限制令散戶不能參與;有的說內地的人民幣買賣價差太大,令投資者卻步;有的說內地投資者不認識港股;有的說內地投資者近來熱衷抽新股,對投資境外沒有興趣。總之滬港通的效用不彰,總能找到合理化的理由。

若果要找出滬港通不靈的原因,上述列舉的種種理由都可以是其一原因,但若細心思考,這些其實是從香港的觀點去分析滬港通的得失。換言之,是從香港慣常的金融市場角度去看內地市況。

以香港的金融經驗去看內地的發展和投資者取態,表面看好像很正常合理。但不要忘記內地體制和香港的差異,足以令香港的金融觀失靈,這點正凸顯內地金融市場與眾不同。

西方金融分析向來對內地金融發展抱有懷疑,不時惹起內地朋友的不以為然。這種對問題認知上的差異,往往是中外在金融分析上的分歧,特別是西方金融分析對內地銀行體系的健全、經濟增長的持續、投資行為的不解,很多時都抱着懷疑態度。

不時有西方金融評論點評內地金融問題,可是這些分析預期很多都落空,究其原因,是內地金融問題複雜。西方金融理論是建基於西方的金融秩序和體制,當把這套金融理論用來分析內地金融問題時,很可能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

金融發展中西殊途

這不是說西方金融理論有問題,又或是內地金融體制比不上,因為金融理論是以投資者行為基礎,而人的逐利心態中外如一。

筆者認為造成分析上的落差,是金融理論的發展和應用在步伐上有異。當我們嘗試以海外的金融觀點去評價內地金融課題時,不難出現一種主觀看法,讓我們無法從內地觀點看問題,例如內地的股市和經濟成長相關係數不高,這和香港或是其他地方不一樣;若果以為內地經濟增長持續,股市理應繼續上升,便未能從內地觀點看問題。

滬港通效應失靈,從壞的方面看是香港的好處少了,但從好的一面看,這個失落的預期在告訴我們,不能只以自己一貫認知的金融思維去看內地,要對內地金融狀況多了解,才可以更深入的認清問題的特性。

蘇偉文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兼金融學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國際金融、金融市場及公司管治,在國際著名財務會議及期刊已發表多篇論文,並著有多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