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信貸增長交棒

繼成熟市場政府多次重申維持量化寬鬆(量寬)計劃後,多國中央銀行必須把信貸增長的責任移交商業銀行,方可促使經濟持續復甦。箇中的關鍵問題顯而易見:央行是否已作好準備把責任移交予商業銀行?然而,有關答案並不明顯。若仔細研究美國及歐元區的量寬計劃模式,便可發現這些國家對移交責任的準備(或沒有準備)程度各異。

依賴商銀谷貸效果不一

把聯儲局的量寬資產購買計劃過渡至商業銀行,促使其自行創造信貸,現時是否可行?答案是肯定的,惟大前提是:銀行借貸必須保持暢旺,否則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增長或無以為繼,繼而導致美國經濟放緩。銀行借貸在第三輪量寬的刺激下於今年回升,但現金資產現正逐步減少,並將在撤銷量寬後跌至零的水平。在未來數月,銀行借貸能否保持強勁至為關鍵。

聯儲局的量寬計劃,專門購入非銀行持有的資產,透過為銀行體系直接注入新資金來增加流動資金。現時貨幣增長取決於商業銀行的信貸增長,而非量寬計劃。我認為美國銀行業的信貸可能再度增長,因為其資產負債表(財務狀況)已充分修復。然而,歐元區的情況卻截然不同。

在可見將來,信貸增長的責任未能移交歐元區的商業銀行。歐元區內銀行體系的能力遠遜美國,以致無法提高借貸或信貸。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在一一年履新時,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導致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從2萬億歐元,擴張至3萬億歐元,但商業銀行的借貸則減少,以這個簡單的指標衡量,長期再融資操作並不奏效。

有別於聯儲局向非銀行購入資產的計劃,長期再融資操作基本上是一項資產:歐洲央行提供貸款,以換取銀行的抵押品。這項「資產掉期量寬」亦與英倫銀行的措施不同:買入年期以10年及15年為主的中長期金邊債券(一種政府債券類別)。在英國,由於資金風險過高,銀行並無持有這類金邊債券。英倫銀行向非銀行購入資產(即向非銀行注資),從而為銀行體系提供流動資金,以加快當地的貨幣增長,這與聯儲局在美國推行的政策如出一轍。

相反,歐洲央行近期的資產負債表擴張計劃,可說是長期再融資操作的修訂模式(目標長期再融資操作(TLTRO))。根據有關計劃,央行將主要向銀行,購入有擔保債券或資產抵押證券。由於這類交易主要與銀行作資產掉期,未必可帶動貨幣或商業銀行的信貸增長。事實上,儘管歐洲央行擴大其資產負債表,但銀行不跟隨央行政策的風險甚高。反而,銀行可能一如以往,只視注資為較便宜的資金來源。

量寬措施操作至為關鍵

以上的分析明確顯示,量寬設計對央行能否把信貸增長責任順利移交到商業銀行至為重要。英美央行向當地非銀行購入資產,旨在為銀行體系注入新資金,令兩個體系作出較佳的準備,以便過渡到自我持續的信貸增長,促進經濟擴張。相反,歐元區的量寬資產掉期,至今仍未能帶動經濟起飛。

祈連活(John Greenwood)為景順集團首席經濟師,亦從1998年起獲委任為香港外匯基金貨幣發行委員會的委員。祈連活最為港人熟悉的是其「聯繫匯率之父」的稱譽,這緣於1983年他以Asian Monetary Monitor編輯的身份撰寫了一篇文章,提出聯匯的好處,同年港府亦決定把港元與美元掛鈎,至今依然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