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認購新股(打新)熱潮將達至高峰,據稱今輪凍結資金料高達創紀錄的一萬六千億元人民幣,導致人行運用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向銀行體系注入資金應急。今年IPO重啟後,打新更為瘋癲,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重提IPO股份註冊制,但「市場化」說易行難,A股的進化仍有很大一段路要走。
滬港通開通一星期,內地股民對港股的興趣乾涸,騰訊和聯想等國際知名企業竟乏人問津,但對所有新股只憑一個「新」字就蜂擁認購,結果內地在六月實施新例後,全部新股無一不是首日掛牌即狂飆至四成四升幅上限,然後繼續多天漲停,五十五隻新股平均升幅兩倍半。「鬥傻」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現象,根由就是未建立市場化的制度,期望藉滬港通教化內地投資者的目的很大機會成泡影。
股份註冊制大約在一年前提出,市場人士對IPO破除多年癥結看到一絲希望,但IPO重啟後只看到瘋搶亂炒,中國證監會限制新股數目的措施反而添亂,能有勇氣放手交給市場自決嗎?
十一月底有十一隻新股申購,集資額區區八十二億元人民幣,若以預計凍結資金規模來看,等於平均超額認購二百倍。內地股民均希望在新股熱潮中分一杯羹,因此將抽新股當作抽獎,天文數字資金凍結後又重新釋放,新增開戶雖然大升,惟流動性吃緊及股市波動成顯著後遺症。較早時,官媒連番發文為股市打氣,肯定股市對協助社會融資的貢獻,但一方面卻讓IPO關閘一年多,重啟後亦只是以擠牙膏式一年審批不足一百家公司發行新股,使股市未能發揮正常集資功能,與股份註冊制自打嘴巴。
如果打新繼續是穩賺不賠的遊戲,新股凍結資金數字可能迭創新高,重複可見,當有新一輪IPO發行時,對社會和金融市場的影響性亦將愈來愈大。解決方法或出乎意料的簡單,增加新股供應並出現破底個案,熱潮可望逐步退卻,這亦是股份註冊制的精神,但中國證監會無法忍受小痛,致使股市扭曲畸形發展。
曾幾何時,本港亦出現過抽新股熱,不問公司基本因素如何,「入飛」幾乎必賺,但現象只能維持短暫時間,畢竟市場力量能作出修正。可是,中國不相信「市場」,推股份註冊制只是紙上談兵。當港股通成了「幽靈列車」,中港好股無人問,小新差股爭住搶,中國股票市場需要進行大手術作出徹底的改革,才能真正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