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幣國債雞肋 送禮恐變失禮

今日開售的兩年期中國國債零售部分票面利率定為兩厘九三,雖為歷來最高,但面對銀行業紛紛以三厘以上搶定存,今年國債的吸引力被比下去。投資產品互相比併,讓消費者(存戶)得益是好事,適逢人民幣撤銷兌換上限,其他人民幣產品亦逐漸增多,使港人在超低息環境下有更多選擇;惟今年人民幣初見貶值,財息兼收的日子已不復返,亦間接使投資者對人民幣產品的回報有較高期望。

零售國債被視為中央向本港散戶致送的禮物,票面息率遠勝機構投資者部分,但認購反應卻反而遜色,原因是散戶本小而只能作有限分散投資,必須精挑細選、擇優而噬。人民幣國債相對的優點是年期長和可在二手市場交易,但穩健性受人民幣匯價趨向浮動所動搖,息率又不及定存,吸引力相形失色。

本星期亦是滬港通開通的日子,儘管反應遠不及預期,但無可否認人民幣產品的選擇愈來愈多,數百隻A股風險不一,任君挑選,而新興湧現的人民幣結構理財產品(SID)憑高息亦受青睞。投資者因應喜好,已非獨沽一味做定存,國債再成次一級的選擇;另方面,面對投資機會的擴大,買國債或只合長線投資者,年期長等於資金缺乏靈活性,需考慮機會成本。

人民幣撤銷兌換上限是一個里程碑,雖為滬港通而開,但影響力將遠超滬港通,開放以來兌換金額猛升;人民幣投資產品的可塑性頓時提高,可惜港人仍習慣將人民幣投資於固定息率產品,一時不易改變過來,滬港通便出師不利;但長遠而言,產品將依投資者風險偏好程度投其所好,可期百花齊放,銀行亦會更積極吸攬存款,國債無可避免與其直接競爭,但中國亦無必要自行提高融資成本,使國債未來處於尷尬的位置。而且,零售國債與港府發行的百億通脹掛鈎債券(i-Bond)一樣屬「福利事業」,屬於可有可無,如果今次的認購反應不佳,零售國債或成為歷史名詞。

未來中國經濟繼續有下行壓力,資金流入或流走看外資,升貶與否則看國策,但「只升不貶」的神話已破滅。今年日圓和其他亞洲貨幣競相貶值,人民幣所遇的壓力也大;反觀美元今年成為最強主流貨幣,港人持有掛鈎的港元亦同樣升值,明年更有加息的機會。看好和看淡人民幣的投資者現可有不同取向,長線和短線的投資者亦有不同品種的產品可選,國債的角色淡化亦象徵人民幣進入一個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