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認為大數據能讓企業從各種數據中找出線索、趨勢、商機,只要數據夠多,甚至可預測大自然變化和消費者購物行為,帶來更大收益。
例如物流業在貨物運輸及配送的過程中常受天氣影響,去年內地的菜鳥網絡與中國氣象局合作完善中國首個物流數據平台「物流預警雷達」,通過結合天氣和快遞數據,形成天氣對物流影響分析報告,為速遞人員實時預警,提示採取降速或停車躲避等方法降車禍機率。
雖然這個例子甚為成功,但到底有多少企業真正懂得善用第三方提供的大數據,並進一步改善業務?自身業務產生的龐大數據又如何處置?事實上,很多企業仍未好好建立數據收集和應用的基礎設施,在實際運作上,管理人對大數據的處理也沒有客觀和深入認識,令大數據未能真確地產生物有所值的商業效應。
據儲存設備製造商EMC公布其委託IDC調查的數位世界研究報告,全球數據量將急速攀升,預期從一三至二○年間,產生的數據總量將從4.4ZB增加至44ZB,但估計一三年間,只有約22%數據被分析,當中只有約5%數據特別有價值,可見要從大數據中產生效益並不容易。
這出現了兩個問題。第一,現有的企業架構能否配合大數據的出現和應用?即使數據收集了,也需有效的企業架構去配合,要把大數據的運用嵌入現有架構,必定有挑戰,企業高層全力支持十分重要,他們必須直接負責下達命令,鞏固公司內部對大數據的信心,認定大數據的價值。
第二,應用大數據的能力之一就是把數據變小的本領。當大數據協助商業營運者找到大致方向時,真正落實到商業操作中,小數據可能更有用。道理很簡單,一億個註冊用戶的基礎數據不如一千萬個活躍用戶完整的行為數據有價值。
企業必須要反躬自問,有沒有一些數據,今天不搜集,將來會後悔?如果這些數據被對手搜集到會怎麽樣?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對公司一、兩年後或半年內的方向非常清楚,或者至少有個概念。
大數據最核心的特質是「用數據找機會」。六年多前,全球最大的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發現來自雷曼兄弟的來訪者多了起來,不久後雷曼兄弟宣布倒閉。同樣,谷歌宣布退出中國的前一個月,谷歌產品經理也開始頻繁在Linkedin上露面。這說明互聯網中的數據,需要用商業眼光分析,「用數據找機會」才能創造價值。
總的來說,大數據本身的好處是不容置疑,但一切都需要企業以新觀念和新思維去好好探究。
阿里研究院專家,自2013年加盟阿里研究院後,一直致力於研究中國的商務電子化及所處生態圈的課題,同時亦是《阿里商業評論》執行主編,對中國的商務電子化環境及市場有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