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難預時間 乾等勢變趕客

市場引頸以待的滬港通,十月通車的機會愈來愈接近零,除非在餘下一星期甘冒引起混亂而火速啟動,否則,繼續守候的可能性更高。市場對這個接通滬港股市的新交易機制,從高度期盼到等了又等,現在熱情漸見冷卻,實屬不幸,一切源於處理開車時間的手法形同黑箱作業,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

在技術層面,交易系統已接通,市場規則已確定,跨境監管有共識,就連清算及換匯銀行亦出爐,說是準備就緒,應該離事實不遠。現時仍然欠缺的是內地當局一句「可以開車」,這亦是最令市場無所適從。究竟下令開車還要考慮甚麼因素?何時才算最適合?外界一無所知,就連半點明示或暗示也沒有,徒然為市場增添不明朗。

開車時間遲遲不確定,會帶來很多額外成本。券商已提升交易系統,並要安排人手準備,當中需要營運成本;投資者預留資金等候買賣滬港股票,卻遲遲無法入市,要承擔錯過其他投資的機會成本;兩地股市經常因為不同的開車傳聞造成市況波動,亦要付出市場成本。無論出於甚麼原因,都應該盡可能為開車時間提供較清晰的指引。

當然,港九幾個地區仍被佔領,能否和平結束未可知,市場傳出有外資大鱷已押注淡倉,等待流血清場令港股大插,屆時大賺一筆。如現在貿然啟動滬港通,顯然未必合適,無謂令興高采烈入市的兩地股民淪為大鱷點心。不過,沒有時限的拖延同樣不理想,只怕慢慢消磨投資者的熱情,在港美上市的A股ETF已見走資,國際基金亦變得觀望,無形中削弱滬港通的聲勢。

由於仍沒有時間表,往後或會出現兩種情況。其一,突然宣布在短時間內開車,儘管啟動有期,卻可能因為時間倉卒,市場參與者措手不及,到開始交易時出現混亂,造成市況波動。其二,繼續等待和觀望,雖然可避免倉卒行事,但肯定會令市場參與者愈覺不耐煩,把原來已部署好的資金轉投別的市場,以免浪費其他投資機會。因此,最佳做法始終是給出一個時間表。

以往本港市場推出新產品及新交易機制,一般會設定時間表,並且列出一些參考準則,說明在甚麼情況下會推出或暫緩。到了滬港通這個重大交易制度創新,卻變得難以摸索,十足政策市一樣,猶如內地新股市場可隨開隨關,暫停多久無人知。如果港股以這種方式走向A股化,恐怕非市場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