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通分流新股 南下考起把關

滬港通雖然未開車,相關配套仍不斷出爐,繼中行及中銀香港獲得港股通跨境資金結算及換匯業務資格後,交行及農行同樣榜上有名,可見通車之日為期不遠。兩地股市互通,除了可讓內地投資者南下之外,市場估計A股高漲的「新股堰塞湖」,亦會借機分流,為本港新股市場注入「生力軍」,但內地企業質素參差,對負責把關的監管當局,既是機遇也是巨大挑戰。

中證監審批上市素來飄忽,今年恢復暫停逾一年的新股審批,「開閘」至今只有五批共五十五家企業過關,按此進度,要疏導逾六百宗正在排隊等上市的申請,恐怕需時以年計。新股堰塞湖非一日之寒,中證監也鼓勵「分流」,市場相信隨着滬港通開通,會有部分排隊企業轉到香港上市。

事實上,港股上市審批肯定快捷得多,按港交所資料,一般能在遞表後二十五至四十個工作天完成審批,進入上市聆訊。市況瞬息萬變,有高效率的審批才易於掌握掛牌時機,難怪很多保薦人均以香港審批時間短為賣點在內地拉客。由於滬港通已有指定股份,新上市股份難即時受惠,要等到將來進身指數成分股,才可吸納內地股民。這條路雖然迂迴,相信仍快過在內地排隊。

內地企業轉場來港,除了想快,會否另有原因?十多年來港股幾次民企風暴,讓市場上了重要一課,可惜近期仍然警號依舊。早前有一家半新股民企,爆出高層失蹤及資金被掏空,這家民企曾申請在內地上市被拒諸門外,最後卻成功登陸香港,實屬前車之鑑。此外,近日亦有不少新股在上市不久便發盈警,無論原因為何,仍難免令人多了戒心。

企業在內地上市等了七年也不果,對講求競爭力的金融中心而言,實在匪夷所思,自然成為環球金融市場「跑數」的對象,紐倫港在新股排名上拚個你死我活,力求爭取更多企業及更高集資額。可惜市場普遍只比數量,鮮有比較新股質素及問題公司為投資者招致的損失。香港對上市企業大開方便之門,必須嚴格把關及質量並重,否則猶如引狼入室。

滬港通進入倒數,海內外資金蠢蠢欲動,在投資者保障上,兩地監管機構面臨重大挑戰。今年首九個月,內地及香港新股數目和融資金額分別佔全球一成九及一成三,隨着股市互聯互通,監管機構要把好關,力求平衡新股數目、企業質素及投資者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