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八年金融海嘯爆發後,聯儲局為免美國陷入日式衰退而推行三輪量化寬鬆,多國央行相應以擴張性幣策配合,但貨幣供應增加未帶動通脹大升。在通脹展望溫和、加上退市預期令美元轉強,金價走勢今非昔比。
雷曼破產對金融市場帶來百年一遇的衝擊,美國帶頭開啟量寬新一頁。當時市場相信環球央行接連啟動印鈔機刺激經濟,太多貨幣追逐太少貨品,必然引發高通脹,金價遂由○八年十月的每安士約700美元,大幅攀升至一一年九月約1,900美元的歷史高位。
央行印鈔會引起通脹的理論基礎為「貨幣數量論」,認為貨幣「流通速度」長遠而言會傾向穩定,因此貨幣供應的增幅會對物價的增幅(即通脹率)構成直接影響。央行可以隨時增加貨幣供應、令貨幣貶值,黃金的供應卻固定,是黃金好友的看好理據。
金融海嘯以來,以一一年的通脹率最高:香港為5.3%、內地為5.4%、美國則是3.2%。可是黃金好友最期待的通脹大升不但沒有出現,反而自該年見頂後漸回落;同期金價衝高後亦無以為繼,由一三年中起,多次下試1,200美元水平,跌幅近40%。
為何高通脹未如預期般出現?就實施量寬的國家而言,貨幣供應的確增加了,惟銀行放貸傾向審慎,新增的貨幣多流竄至資產市場或停泊於銀行體系,投入實體經濟的只佔小部分。以「貨幣數量論」解釋,貨幣流通速度降低,故通脹率增幅遠低於貨幣供應增幅。
金融資產價格上漲產生的財富效應,令經濟免於陷入衰退及通縮,是量寬的正面影響。但央行希望水浸銀行,令銀行改變授信方針、增加放貸刺激經濟,可能有點一廂情願。
讀者或會問,低通脹或只是短期現象,一旦銀行把儲備釋放為貸款,通脹便會拾級而上。美國債市成熟,投資者透過5年遠期之5年期通脹掛鈎國庫債券孳息率的報價,減去5年遠期之傳統5年期國庫債券孳息率,便可得悉市場對5年之後的5年期間的通脹率預期。
今年九月底該兩個孳息率相減數值為2.38%,表示市場預期在一九年時(5年遠期)的5年期間,即一九至二四年的通脹率僅2.38%。該數值自○九年中起一直穩定地在2%與3%的區間運行,反映市場料長期通脹溫和,黃金抗通脹功能不再,解釋了金價為何走弱。
金價走弱另一原因是美國今年一月起縮減量寬規模,可望今年內完全停止買債。美國退市碰上日本量寬,以及歐元區在商業銀行層面實施「負利率」、並展開量寬,結果美元轉強,美匯指數本月初一度觸及一○年中以來高位。雖然新興市場包括中國和印度對黃金仍有一定需求,但未來一段日子不宜對金價過分憧憬。
(中大經濟學系講師葉德生參與本文)
莊太量
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及南京大學思源講座教授,著有《人生煉金術的7大抉擇》一書及300餘篇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以及本地報章,並曾任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現為標準工時委員會及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