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曲線減息 弊在目標不清

人民銀行果然脫不了「口硬心軟」,早兩天在國際會議上仍吹風說不需要搞大刺激,到昨天進行二百億元人民幣正回購操作時,中標利率則較之前下降零點一厘。最新的回購利率不但降至三年多以來最低,也是自七月三十一日以來第三次下降,而且相隔時間縮短至一個月。如果說人行是在曲線減息,應該不為過,背後有幾點啟示卻需要留意。

內地針對貨幣政策的操作,顯然愈來愈向歐美發達國家央行的做法靠攏。所謂正回購,形式上等同人行向商業銀行以中標利率來借錢,十四日到期後歸還。如果商業銀行把錢借給人行所收取的利率降低了,那麼銀行借錢給客戶時,利率亦應該同步下降,即是所謂引導市場利率向下。歐美央行便是經常透過不同的回購操作來調控市場利率。

另一方面,人行同時可藉此推進利率市場化,因為十四日的正回購,主要用來引導短期利率,要透過改變市場預期,才能影響長期利率,希望最終能讓整條孳息曲線下降,達到減息的效果,與發達國家央行的做法基本是一致的。可是,當中其實有一個重大分別,就是歐美央行均有明確兼公開的目標利率,中國則沒有,目前人行的一年期基準存貸款利率,根本作不得準。

由於第三季度主要經濟數據包括經濟增長、投資、通脹、貨幣供應等,將於近日陸續公布,人行在這個時候主動引導市場利率向下,看來充滿先發制人、提前出手的意味。由此推斷,第三季經濟表現恐怕好不到哪裏去,尤其是內需疲弱極有可能令通脹加速向下,造成實質利率上升,為變相減息提供了空間。

不過,人行先後三次透過正回購引導市場利率向下,期間也實施定向降準及定向放水,始終不去觸碰基準存貸款利率及存款準備金率,全面減息或降準的機會目前仍然較細,反映中央對一旦鬆手,隨時令信貸再度快速膨脹有戒心,只好繼續採取迂迴方法來紓緩資金成本壓力。

貨幣政策以市場化手段解決市場困難,本屬無可厚非,問題是人行的做法有點「半桶水」,由於沒有明確的目標利率供外界參考,應在何時引導市場利率、節奏如何,外界無從得知,隨意性很強,政策不透明,反而容易造成市場波動。而且,內地金融體系的傳導機制一向不太暢通,就算市場利率被引導向下,目標群體能否受惠,解決融資貴、融資難的問題,並沒有太大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