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適度放緩 更利中國經濟

中國社科院調低今年經濟增速預測至百分之七點三,今年已過了三季,GDP增長低於七點五的目標幾成定局,眼光將放在明年。然而,社科院同時預測明年再放緩至百分之七,預示中央默許經濟增長逐年放慢,但現時外圍不穩,內地樓市隱藏危機,未來調控難度明顯增加。

內地今年GDP未能達標的最主要原因,是房地產投資失去動力,而且下滑之快令政府大失預算,雖然已加大基建投資,卻未足以彌補。房地產騎劫經濟已大至不能倒,所以中央今年連推兩輪救市措施,近期放寬限貸力度超預期,可惜成效不彰,四大城市在十‧一假期銷售仍下跌。展望未來,房地產依然是最大風險所在,救經濟需先救樓市,惟限購和限貸已先後鬆綁,能用的招數有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剛發表報告,指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但中國早就表明「不以GDP論英雄」,對這「第一」反而感到尷尬。今日的中國即使不是最大經濟體亦不遠矣,在高基數效應下,未來要將門檻逐步降低至「保七」、「保六」,但不能降得太快,怕社會承受不了,就業惡化會影響穩定,緩慢下行最理想,每年降速在百分之零點五以下屬「可控範圍」,可惜未必能天從人願,外患有歐洲瀕臨衰退,內憂有樓市吹冷風,不得不用微刺激調節。

不過,微刺激愈推愈頻密,效果愈來愈短暫,而且仍是依賴基建投資,只是不像過往般飢不擇食和胡亂放貸。現在搞的是定向,鐵路投資需三度加碼,是被迫出來的板斧。

政府先需降低市場預期,否則成本代價過於高昂;現在適度下調經濟增速將更有利可持續發展,讓社會戒除投資依賴症和貨幣依賴症,逐步實現結構轉型,就業人口流向服務業,足以抵銷製造業萎縮。

可惜中央此刻仍是見步行步,樓市下滑就取消限貸,代價由銀行負擔。銀行一方面需要高息攬存款,另一方面卻以七折貸款給高風險的房貸,央行政策是強銀行所難。此外,銀行又要遵從國策向小微企業放貸,導致不良貸款直線攀升,中央於是又成立壞帳銀行作補救,整套思路都是用不足的水源去救火。

中國要防止經濟失控需實事求是,不能再因有外資「唱衰」就失去方寸,更不要為降準高唱入雲而頭腦發熱。現時全國總債務已攀升至GDP的兩倍半,去槓桿化勝於再定出不切實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