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心表面牢固難掩脆弱

香港經過一星期的風雨,雖然核心金融及商業區出現混亂場面,但股市、匯市及金融體系仍正常運作,港股上周五更顯著反彈,反映市場信心仍在。由此可見,良好的金融基建及制度,是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基石。不過,這個招牌並非牢不可破,內地已在加快建設以上海自由貿易區為代表的梯隊,若然香港金融體系自身出現倒退,地位同樣不保。

在紛亂的氣氛中,很多人可能不在意上海自貿區成立剛滿一周年。這個標榜制度創新及開放的自貿區,被視為可把內地經濟發展推上新台階。由於具備離岸中心功能,又位於上海,將來不但可與香港並駕齊驅,甚至有力擔當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扮演今天香港的角色並取而代之。

不過,一年過去,自貿區內的外資對當前的開放進展顯得不太滿意,主要認為利率自由化、開放資本帳、自由兌換及跨境資金流動等措施,進展較預期慢,不見得比自貿區外的地區有更大金融自由度。這也難怪,因為市場從有管制走向放鬆管制,或會出現不可預見的風險,尤其是資本無序進出更是大忌,因此開放的大前提是必須防亂。

上海自貿區要步步為營,正好凸顯香港現時在金融活動的價值所在,有自由市場制度、資本流動性高、金融基建良好、專業人才匯聚,而更重要的是作為離岸中心,可擔當內地金融市場逐步開放時的緩衝區。因為管理金融風險、承受市場波動,都是香港駕輕就熟的,否則內地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也不會以這裏為起點,滬港通作為開放資本帳的重要一步,又怎會以香港為突破口。

當然,上海自貿區今天未做到的,不等於將來不會做。如果內地決心加速培育,要令做生意的人覺得自貿區與別不同,的確可在政策上加大力度配合,投入更多資源,直接把生意吸引過去。現時內地不少輿論也在倡議當局應該要這樣做,成為比香港更直接的門戶。

其實,任何一個金融中心失勢,除了是被對手後來居上之外,還有可能是因本身在倒退,最後失去優勢。金融中心是靠市場信譽打造出來,若然外在環境變得不確定,市場制度失去可靠性,變成與其他地區沒有明顯差異時,金融交易及專業人才轉到別的地區也就不出奇,畢竟所謂的中心是隨市場力量而行。因此,香港作為金融中心雖然表面牢固,卻難掩脆弱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