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目標任吹 股民中招怎服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是內地股市及本港中資股投資者當前的寫照。市場傳出中央領導層在一次重要會議中,一致認為改革要先行,並接受經濟增長可低於百分之七點五的目標,意味着大規模寬鬆無望。其實,中央已不斷重申不會大規模刺激經濟,可惜很多股民就是不信邪,中招只好怪自己!當然,領導層也並非完全無責任,政策訊息不清晰,說話模棱兩可,同樣難辭其咎。

今年初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寫明經濟增長目標為百分之七點五左右,自然代表政府將全力以赴將之實現,否則怎算目標。隨着經濟環境不斷改變,原定的目標也可能變成不切實際,因此一些發達經濟體會定期公布官方預測,甚至調整目標,讓市場掌握最新形勢。可惜,中國不來這一套,官方沒有預測公布,目標更可彈性堅持,不達目標大可罷休,市場不震盪才怪。

中央領導人一再重申不搞大規模刺激,甚至拋出所謂「新常態」的提法,接受較緩慢的經濟增速。可是這並非絕對,如果經濟表現低於底線,還是會出手定向調控一下。問題便來了,究竟區間有多大,底線在哪裏?外界一味靠估,例如八月份經濟數據下滑,是否已跌穿底線?很多投資者認為是,現在看來已撞板。

中國經濟當前面對的困難,一定程度上源於政策訊息不清,判斷有分歧,說不定是官方刻意為之,不想把政策定死,要預留退路,甚麼變相降準、曲線減息甚囂塵上,一概不置可否,任由市場演繹。這些正是投資大忌,如果政策不清不楚,企業怎會拍板新投資,銀行那有信心放貸,民眾惟有積穀防饑減少消費,抗拒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更會心存僥倖。

以目前情況判斷,就算增長不達目標,相信亦只是低零點一至二個百分點,本來毋須斤斤計較,可是經濟增長及宏觀政策背後,牽連着多年積累下來的龐大資金鏈和負債。講升級轉型可以,改革也應該,但代價有多大?資金鏈斷裂的後果如何?是否有應變準備呢?目前仍無答案,卻是實在的大問題,並非說些抽象的政策概念便可以,需要有清晰預期,經濟才有穩定可言。

新一屆領導層以深化改革、增長求質作為政策標記,取向本來無可厚非,最怕是視之為生招牌,不惜代價也要堅持,對可能產生的後果沒有全面估計,自然缺乏清晰的政策預期,試問賭錯邊的股民怎會輸得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