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數據應是經濟冷熱的寒暑表,內地剛公布八月份出口按年增長百分之九點四,貼近預期;同期進口則按年下跌百分之二點四,比預期差,令貿易順差創新高,市場因而得出結論指中國經濟面對「外暖內冷」的格局。可惜,外需究竟有幾暖,內需又有幾冷,從外貿數據恐怕永遠看不到真相,因為進出口表現受到太多與實際需求無關的因素左右。
一些押注人民幣匯率變動的熱錢,最常以外貿為掩飾,透過轉移定價或虛假貿易進出內地。每當升值預期湧現吸引熱錢流入,出口便分外強勁;當貶值預期成為趨勢,熱錢可透過進口報大數來撤退。觀乎七、八月貿易順差連續兩個月創新高,與二至四月人民幣貶值高峰時期所見,形成強烈對比。由於人民幣在七月已靠穩,八月更輾轉回升,出口升幅中包括熱錢重臨這因素應無疑問。
再看看上周公布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從高位顯著回落,反映製造業再度出現放緩,對出口肯定帶來壓力。海關總署昨天公布的數據也印證了這點,作為世界工廠的加工貿易,佔外貿比重超過三成,首八個月累計出口及進口均錄得跌幅,外部需求難言穩定地回暖。由此推斷,出口錄得近雙位數增長,非貿易因素的影響不容忽視。
至於中國的進口表現,情況更加複雜,受非貿易因素左右更嚴重。理論上,進口商品應是用於企業生產及個人消費,在中國卻多了一個抵押融資功能,尤其以國際大宗商品最為普遍。早前爆出的進口金屬重複抵押騙貸案,以及內地銀行在中期業績為鋼貿貸款大額撥備,可看到這類進口需求的規模非常巨大。
由於監管部門展開調查,銀行急急收緊信貸,加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令這種旨在用於抵押融資的進口大為收斂。例如,被市場形容為買一噸蝕一噸的大豆,按年累計進口量及金額的增幅,從年初至今縮水一半;鋼材及銅材的累計增幅,縮水幅度更驚人,八月份進口跌幅超過預期,與這類抵押融資的需求驟降不無關係。
中國外貿數據經常出現異象,與內地實施外匯、金融及信貸管制關係密切,導致進出口成為走法律罅的溫床。進口下降肯定反映內需不足,如計及融資斷纜造成資金鏈斷裂,情況只怕更惡劣。另一方面,出口維持增長也不一定可靠,不排除涉及熱錢造成的虛增。如以外貿數據作為宏觀決策的根據,很容易誤判經濟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