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銀埋單計數 前景充滿風險

在本港上市的內銀股業績期已到尾聲,上半年經營面對的壓力,輪廓全面浮現,普遍出現不良貸款及不良貸款率「雙升」、盈利增長顯著放緩、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下降。銀行被喻為百業之母,與實體經濟憂戚與共,雖然各大內銀老總異口同聲為下半年表現派定心丸,但觀乎目前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未來處境恐怕還會惡化。

其實,毋須等內銀出業績,從中銀監早前公布的數據,已知悉銀行業整體資產質素顯著轉壞。今年上半年整體不良貸款增加過千億元人民幣,超過去年全年總和。無可否認,惡化速度之快,與監管機構要求銀行加快處置不良貸款有關。由於銀行同時間也在加速核銷壞帳,如果把兩條數加起來,可以想像實際情況肯定更惡劣,否則盈利增長怎會受壓?資本充足率怎會轉壞?

綜觀各銀行的業績,似乎有點類同,就是不良貸款多集中於華東,而鋼鐵貿易及小微企貸款是重災區,這令人產生兩個疑問。第一個問題是,早前爆出的進口金屬騙貸案,暴露出很多金屬進口並非用於實際生產,純粹作為抵押借錢,當遇上資金鏈斷裂便出事。個別銀行的不良貸款高度集中於這類貿易融資,審批時是如何做風險管理?究竟是銀行也被蒙在鼓裏,抑或另有原因?

另一個問題是小微企貸款早已是壞帳重災區,中央推出的微刺激政策卻又講明要以貸款支持小微企,具體落到銀行執行層面,會否出現陽奉陰違呢?雖然人民銀行為此推出定向降準及定向再貸款,藉以降低銀行小微企貸款的成本,但相比相關的不良貸款率,恐怕還未夠蝕。這便難怪七月份的新增貸款縮減到多年未見的低水平,下半年要怎樣推動微刺激,還得再花心思。

不過,內銀業績也有令人意外之處,就是地方政府平台貸款及房地產貸款質素未見惡化,個別甚至有改善,因而令一些銀行老總顯得信心滿滿。其實,這類風險是否輕易受控,目前仍言之尚早。首先,各地調控鬆綁是否真能阻止樓市下行,繼而令土地財政復活,還未可知。其次,很多債務的資金並非來自直接貸款,而是由影子銀行提供,難以由銀行不良貸款反映出來,要到還債高峰期掉頭拖累銀行,屆時才見真章。

現時內地經濟仍未擺脫下行風險,內銀一向擔當信貸擴張拉動增長的尖兵,必定首當其衝。因此,當前很多銀行業改革措施,與其說是改革創新,不如視為救急扶危,發行優先股便是一例,因為以內銀目前的估值,供股已變得不可行,只會惹股東不滿。此外,由地方政府設立資產管理公司收購壞帳,背後也是擔心不良資產爆升,及早找方法包底。由此可見,內銀前景仍然充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