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經濟示警 股市亢奮添危

滙豐中國八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掉頭向下,近期數據如新增貸款、發電量、固定資產投資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等全部遜於預期,顯示此非一、兩項的偶然性「噪音」。

何故近期增長勢頭良好的經濟狀況,在七、八月份卻出現轉捩點?令人自然聯想到七月的周永康事件,打貪的後遺症已毋須多言,今次打了隻大老虎,其他小老虎、蒼蠅類為免瓜田李下,少做少錯,成為明哲保身的原則,因此投資項目審批延後,從而拖低經濟成長。一、兩個月的經濟停滯可以找原因解釋,但長期下行壓力卻難解。

每次內地經濟轉壞,市場便有聲音預測有更多寬鬆措施出台。「寬鬆」兩個字賦予投資者極大期望,但看近期人行的回購操作,全面寬鬆暫時是妄想。寬鬆也有寬鬆的後遺症,並非一顆萬靈丹,樓市就算鬆綁亦未挽跌勢,如何確保資金落入實體經濟身上才是良策。

當然,這兩、三年的中國經濟特色就是陰晴不定,一季好、一季差已不值得大驚小怪,差時手鬆一點,好時又收緊少許,正如官方所說的「微調」。不過,中國經濟上半年已略差於目標,下半年一開局即陰溝翻船,全年GDP可能偏向七而非七點五。

更危險的是,熱錢不斷流入炒經濟復甦的憧憬,中港股市升得不亦樂乎,假如市場情緒由樂觀轉為悲觀,調整會加倍慘痛;再假如十月滬港通資金流入未如預期的話,六年新高或如夢幻泡影。

短期經濟起落本是閒事,要想完成經濟指標不太難,新型城鎮化、棚戶區改造、鐵路投資第三度加碼等等一大堆名目,配合釋放流動性的貨幣政策,再不行就索性降準甚至減息。不過,不要問錢從何來?那地方債怎麼辦?到時又勢將刺激產能過剩行業復辟。

中國過往經濟高速增長極度倚重投資,但現在光靠政府投資獨挑大樑撐不了多久,七月份的外商直接投資(FDI)銳減,比上半年任何一個月份均更低,FDI早在經濟數據轉差前已先遁,說明了外商對中國經濟及政治環境投以不信任票。貪瀆是一個大毒瘤,但動大手術過後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元氣,可能將早前的多項微刺激效應抵銷淨盡。

然而,中國中長期的經濟走向才是值得關注重點,市場化將是中國的新路向,企業自力更生而非靠政府事事打救,但走市場化這條路難免增添波動性,需要忍受種種改革陣痛,才能過渡至發達經濟體之列。

潮流興「淋冰水」,八月份PMI仍未算一盆冷水照頭淋,但已距離盛衰分界線不遠矣,一旦跌穿五十,恐慌指數隨即飆升。投資者亦要有經濟再度轉差的心理準備,莫要為亢奮的股市頭腦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