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資產證券化探路

在安徽合肥下飛機後,沿途路經開發區,盡是一排排無人居住的房子,不少未建成已停工,境況慘淡。企業缺資求助無門,銀行貸款礙於政策,發債又受制於企業規模,開拓其他融資渠道已迫在眉睫。

出售項目資產是另一融資技巧。回想昔日,投資香港首批「資產證券化」(ABS)產品,出席講座及向傳媒推廣「五隧一橋」債券,投稿撰文首本相關中文書籍《債券投資》,已是十年開外的往事。

直接融資 中國落後

企業融資直接出讓「資產」,收購者是一全新的空殼公司,慣稱「特殊目的公司」(SPV),組織精簡、沒有業務、透明度高,實力全賴吸納的資產質素,評估其償還能力相對簡單。

「資產」一旦變壞,最終仍可套現的部分,屬最優質檔次,獨立評級機構給予A組級別。如此類推,逐次調低評級,最後為垃圾級別。新公司據此發行不同償還能力的債券,適應各類風險偏好投資者,藉此套取資金。這個「資產證券化」安排,「盤活」企業的資產,擴闊融資渠道。

企業直接融資而不向銀行借貸,在國外普遍,美國(87%)、日本(74%)、德國(69%)和印度(67%)的直接融資比重皆高於百分之五十,中國(42%)必須改革資本市場,探索和拓展「資產證券化」道路。創於一九三○年代的房利美(Fannie Mae)及其後的房地美(Freddie Mac)是「資產證券化」鼻祖,香港按揭證券公司於九七年才加入行列。

今天,國際上大部分相關業務都擱置了,歸因於金融海嘯,引爆包括「房貸資產證券化」(MBS)與「次級按揭」等多個深層次問題:銀行同業間市場的神秘操作把監管機構蒙在鼓裏,金融機構在豐厚利誘下創造一些「有毒」資產,利率市場化後強化中間業務轉向營銷理財產品,高槓桿倍數放大的信貸經不起緊縮信貸壓力等,不同因由把經濟推入深淵。

華爾街改革法案整頓了「資產證券化」,禁止轉移所有風險資產(最少保留5%),限制從業員索取驚人獎金,對當年銷售MBS予兩房的投資銀行判處重刑,罰款60億至130億美元。

今天,中國受惠於不一樣的社會,尤其是未完全開放的銀行同業間市場,在監管可控下重啟「資產證券化」。中國早於○五年已發行過這類證券,金融海嘯後,兩年前率先由銀行重啟。隨着中證監發布新規定,企業如阿里巴巴亦於去年發行公開和私募兩類不同的信貸資產抵押債券。今年截至上月底,發行量近千億,累計總額2,500億元人民幣。

控制風險 盤活資金

從近期內地不同官方言論可見,新政策將陸續出台。香港業界更應發揮過往經驗,協助及參與發展,在確保資產證券隱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讓企業以「資產證券化」融資,盤活存量取得資金。

陳鳳翔

具三十年經驗的資深銀行家,現為香港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系客座教授、香港銀行學會高級顧問、教育局資歷架構的銀行業行業培訓諮詢委員。他分別於英國和香港取得工商管理博士學位及金融學等三個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