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聽其言更要觀其行。雖然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基調一直是「穩中偏緊」,實際已變得相當寬鬆,從最新公布的六月份金融數據可印證。在經濟運行中拉動增長的板斧,不外乎財政與貨幣,現在兩項政策齊發力,而且力度不輕,意味着內地經濟可擺脫下行走勢,增長率回升可期,相信貨幣寬鬆將會暫時收斂,接下來又到「促改革」抬頭。
六月份的金融數據,整體是超出預期。六月份人民幣新增貸款達一萬零八百億元,並且連續三個月顯著上升;廣義貨幣增長百分之十四點七,不但連續三個月大幅上升,更遠超中央定下增長百分之十三的目標;社會融資規模為一萬九千七百多億元人民幣,比五月份增近六千億元人民幣。貨幣供應及社會融資有可觀增長,毫無疑問是人行定向降準、在貨幣市場淨投放等產生的效果。
雖然錢不是萬能,無錢卻萬萬不能,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個火車頭,即是出口、投資及消費再再需財,經過人行近月大規模釋放流動性,相信三個火車頭已有足夠動力提速向前。其實,觀察之前公布的數據,內地第二季經濟已見回穩,由於人行放水的效果現在才開始浮現,不會那麼快玩完,由此推斷,第三季經濟增長亦甚具保證,相信比第二季有更明顯的改善。
不過,根據各項金融數據的月度走勢,市場流動性無疑是寬鬆了,同時也擺脫不了大上大落的形態,是貨幣政策以總量控制為手段的必然現象,結果是實體經濟一時可能渴死、一時又可能浸死,波動特別明顯。而且,就算人行只是用定向方式放水,錢是否真的只會流往指定方向,支持最值得幫助的行業?實際上並無百分之百保證。不妨看看社會融資規模中的分項數據,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及未貼現承兌匯票等影子銀行慣用的途徑,已再度活躍起來,所謂定向其實也不是太確定。
這一屆中央領導班子上場以來,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調,經常在「促改革」與「穩增長」之間游走,甚麼時候擺向哪一方,視乎經濟數據在區間內的運行情況而定,當貼近底部便需要穩增長,貼近頂部便有空間推動結構性改革。換言之,當經濟下行的險情成為過去,改革的步伐相信又會加快,這未嘗不是好事,只是那些期待再有大放水、大刺激的人,願望要落空了。
從貨幣政策的角度來看,無論定向或不定向,過於依賴「數量型」控制,容易造成經濟波動,始終不是最理想的方法,向「價格型」方向轉變是必須的。人行行長周小川早前說過,利率市場化相信可在兩年內實現,大概已透露了未來貨幣政策的改革方向,同時意味着大規模放水的日子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