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價樓破頂潮 須正視及疏導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最新公布,本港整體住宅樓價指數在連升兩個月後再創歷史新高,雖然數據最新也不過是到五月為止,有滯後性,卻確認了一個事實,就是住宅樓價已轉勢回升,加上過去幾星期不斷傳出九龍及新界區不少上車盤售價連環破頂,幾可肯定目前市況更加瘋狂。面對這局面,政府確有必要採取一些行動,穩定市場和人心。

現時感覺最不安的相信是那些一心想上車的買家,數據亦印證了這類買家已經失去耐性,對政府壓抑樓價的措施亦失去信心。因為從小到大的五類住宅單位中,面積四十平方米以下的最細單位升幅最勁,其次是四十至近七十平方米的一類。這兩類單位在五月份的樓價指數,與二○一二年末季推出加強版額外印花稅時相比,高出一成;如果與二○一○年尾首次推出額外印花稅時相比,更高出五、六成。反而,較大面積住宅單位的樓價升幅卻收窄不少,與一二年末季比較,個別甚至倒跌。

很明顯,上車盤買家如果一心等候政府的需求管理措施發生效用,結果等了近四年,樓價反而愈來愈貴,信心怎可能不動搖,只怕現在不入市將來更難。不過,五月份的數據亦顯示,中小型單位樓價並非同步,上升的是九龍及新界區,港島區則下跌,相信是買家考慮到本身的負擔能力,只能選擇樓價相對較低的地區。這情況在六月及七月更趨明顯,從市場不斷傳出九龍及新界「的骰」住宅單位不斷創新高價可印證。

擺在眼前的情況很清楚,把樓價指數推上新高的動力,主要來自上車盤買家,寧願以破頂價入市,反映他們不相信政府的措施能令樓價回歸理性。那麼政府應該怎樣回應他們的需要呢?可能的方法自然是再添辣招,例如針對上車盤進一步收緊按揭,迫使這批買家暫時放棄置業。不過,過去幾年的實踐已證明,令買家變得無力,不等於可令他們無心,實非治本方法。

其實,大中小型住宅單位樓價走勢迥異,可視為辣招起到一定程度作用,可惜效用不平均。問題始終在於,上車盤買家是否相信將來適合他們的新供應會持續增加,因而毋須現在急於高追。如果政府有信心過去幾年不斷推出的住宅土地,可以滿足上車需求,便應該公開更多數據,包括具體分類供應量、地區分布、落成年份等,還要讓合適的住宅單位盡快應市,才能令這批買家安心等待。

上車盤買家是風險承受力較低的一群,現在被迫扮演樓市創新高的推手,令人深感不安。政府必須正視問題根源在哪裏,並且從供應層面設法疏導,否則一旦經濟環境逆轉,又或政治局面有變,令他們頓時淪為樓蟹,對社會民生將造成嚴重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