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閘勢損零售 力求利弊平衡

自從政府着手研究削減內地旅客來港個人遊的限額,搞得零售業惶惶不可終日,零售板塊股價普遍受壓,擔心新措施會打擊零售市道,尤其四月份整體零售已插水一成,肯定令經濟雪上加霜。因此,當市場傳出未來限制個人遊將重點收緊「一簽多行」,改為約一簽五十行,無疑是兩害取其輕的選擇,對零售雖有一定影響,但盡快平息爭拗,有利改善市場氣氛。

究竟如何取捨?判斷的標準並不複雜。目前,個人遊引發的問題與擔憂,不外乎兩方面。其一,內地訪港旅客人數急增,令一些地區對人流的承受力面臨考驗,惹來市民反彈。其次,專門迎合內地旅客購物的店舖例如金舖及藥房愈來愈多,針對民生需要的店舖要他遷,也令市民有生活不便的負面感覺。應從哪方面入手才可既照顧市民期望,又能令零售業不致大受打擊,在政府統計處的數據中,其實已有答案。

如要看清楚長期趨勢,不妨直接觀察零售銷貨價值,並且從內地旅客熱衷的類別入手。過去兩年,珠寶鐘錶的銷貨價值起伏很大,現時大概回到去年搶金潮以前的水平。至於衣履、藥物及化妝品的銷貨價值,現在則明顯高於以往。不過,這會否是港人本身的需求增加所致?答案是未必,港人較多光顧的超市及百貨公司,同類產品的銷貨價值相對平穩。因此,大可粗略推斷出,限制個人遊對零售業有哪些影響。

若要採取針對性措施,應力求做到既能減少人數紓緩地區壓力,又不至於令零售業損失很多生意。在上述幾個相信是由內地旅客帶旺的類別中,以四月份數字為例,珠寶鐘錶的銷貨價值佔整體零售達兩成,衣履亦佔整體一成四。雖然藥房開到通街通巷,但藥物及化妝品銷貨價值,只佔整體不足一成,重要性相對較低。當局如要選擇一個兩害取其輕的方案,應向哪一類旅客開刀,已經呼之欲出。

試想想,到藥房買兩罐奶粉才不過三四百港元,隨時要買三四十趟,銷貨價值才睇齊買一件中價珠寶首飾,以地區承受能力及社會成本效益而言,肯定是多做貴價貨或奢侈品生意最為划算。這並不是要刻意歧視某一類旅客,問題是如果非要設限不可,同時又要把零售業所受的影響減至最低,針對一些頻密跨境購物的旅客,恐怕無可避免。

其實,就算只是針對「一簽多行」落閘,不等於售賣貴價貨的商戶從此一帆風順,因為愈來愈多內地旅客會直接到歐美購物,背後也可能是受近期的社會氣氛影響,怎樣把他們吸引來港,得看零售業的本事。不過,如果能減輕地區要承受的壓力,消除對個別旅客的不滿情緒,將可營造更好的市場氣氛,對零售業及整體經濟肯定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