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新股露狂態 監管好心做壞事

內地新股上市重開閘門,結果三隻新股同告三漲三停狂態畢呈,並帶動半新股和創業板翻炒。中國證監會歷年對新股市場多次微調,不停開閘又關閘,卻愈弄愈亂;若要真正改革並走向市場化,看來不是問可以做甚麼,而是不要做甚麼。

以保障散戶為名,中證監限制了新股招股市盈率不得高於二手市場同類股份,近一批十隻新股平均市盈率僅十七倍多,較今年初的一批屬「大平賣」,強化了散戶「打新」穩賺不賠的心理,可是不消一日,此「折讓」已變成「溢價」,年初上市的首批四十八隻新股,至今平均升幅更是一倍半!魔力竟只在一個「新」字,何解舊不如新?

中證監先限制新股估值,再限制今年新股發行數目,反而造成僧多粥少的現象,完全扭曲了供求關係,泡沫就是這樣釀成的!今次還意猶未足,添上了限制升跌幅度:新股首日不得高於發行價一點四四倍、及低於發行價○點六四倍,結果散戶在「秒殺」漲停下有股沽不得,三新股換手率僅百分之三。中證監每設下一道關卡,反而妨礙股票市場正常運作及發展。

「好心做壞事」的常見後果是顧此失彼,A股一跌便歸咎新股重啟,索性因噎廢食,自廢股市正常集資功能。由於新股遲早變舊,股價遲早反映實際價值,被套的股民又翻舊帳指摘集資是「圈錢」。中證監愛股民心切,對新股定價刻意壓低,令新股不敗神話愈演愈烈,散戶紛紛抽籤當抽獎。中證監以求穩為目的,倒頭來反而添亂。

今年市場化改革的綱領是提出新股「註冊制」,但有形之手總是忍不住干預,結果與市場化愈離愈遠。所謂市場化,應該是市場事、市場了,自由市場有自我修正的功能,新股定價過高自然乏人問津,監管當局只要確保招股文件真實無訛,股價升跌沒有造市成分,已是盡了本身職責,再配以嚴格執法,犯規者可勒令退市便可,因為健全的制度才是保障投資者之道。

「教育投資者」亦是監管當局的老生常談,但多少年來,股民仍只懂投機、不懂投資。新股爆炒的原因是估值較二手市場低,但A股的邏輯令全球投資者嘖嘖稱奇,公司估值竟與市值成反比,藍籌股估值不及中小板,中小板又不及創業板,股民損手又怪得誰?要讓股民明白箇中風險,「交學費」是其中一種手段。

現時內地股市仍有六百多隻新股在排隊上市,保薦人為後來者造聲勢,此陣打新熱潮相信短期不會消退。教育投資者說易行難,「滬港通」是其中一步棋子,讓內地股民從中學習價值投資之道,可惜只怕香港教導內地不成,反而給薰陶跟着「盲炒」,從炒AH折讓可見港股正進一步「A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