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Campus:乳業淘汰戰為你拆局

股票投資要去蕪存菁,因公司不時受行業景氣及政策影響,股價隨時各走極端。正如近期消息不斷的乳業股,在今月兼併重組方案出台後,因市場憂慮行業會汰弱留強,令相關股份股價普遍受壓。究竟在新政策下,哪類公司最有潛力成為生還者,為投資者賺一筆「奶粉錢」?

兼併短期利淡板塊

今月十三日國務院公布由多個部委聯合制訂的《推動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兼併重組工作方案》(下稱《方案》),提出到一五年底,爭取形成十家左右年銷售收入逾2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大型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集團,前10家國產品牌企業的行業集中度達65%。到一八年底,爭取形成3至5家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大型企業,前10家國產品牌的行業集中度逾八成。工信部指於去年底,年銷售收入逾20億元的相關企業有6家,前10家國內品牌企業的行業集中度為45%。

奶企成本飆 中小企危

若只計奶粉業務,於去年度,蒙牛(02319)、合生元(01112)、伊利股份(A股:600887)、 貝因美(A股:002570)等大企的收入均超過20億元 。

不過,就近期市場反應來看,《方案》看來是負面多於正面。公布當日,本港上市的乳業股股價全線下挫,跌幅介乎1.4%至5.2%,至今股價走勢依然偏弱。

中國經濟專家林一鳴指出,《方案》短期的確不利板塊,因其內容還包括提高企業管理及生產技術、建立優質的奶源基地等,勢令大部分內地奶企經營成本趨升。產品或技術不合規的中小型企業,更可能面對倒閉風險。

消費信心弱成死穴

付出與回報往往不成正比。正如林一鳴認為,國產奶企營運成本上升,但不代表其產品會多了消費者選購,因大家對內地奶品安全的信心仍然薄弱。

外國奶粉勢搶走市場

識揀,一定揀外國奶;冇得揀,才「焗」買國產。他指,隨着內地中產及富裕人口增加,他們會愈多轉買外國品牌奶粉,取其安全及有質素保證。即使內地新推措施期望挽回普羅大眾對奶品的信心,但相信難於一朝一夕見效,令買慣外國奶的消費者重投國產奶的懷抱。

「早年我到過蒙牛的廠房參觀,衞生安全標準、機器與技術的先進程度、產品的質素,都不亞於外國品牌,惟獨欠缺了消費者對整個行業的信心。」他稱。

乳業難炒 短線值博

部分乳業股年內已累挫三、四成。林一鳴指,基於在行業領先的奶企,生產技術及安全標準等已具較高水平,不用就今次《方案》而增加額外成本,所以措施對大企的財務狀況相對中性,料投資大企優於中小企。以蒙牛為例,股價由逾40港元調整至早前的34港元水平(昨收報35.75港元),投資者考慮小量買入博反彈未嘗不可。不過,由於行業暫時欠缺利好消息,只宜作短線買賣。

他又提醒,乳業股屬較難炒的板塊之一,因這牽涉民生,政策、消息、安全事故等突發消息隨時可令整個板塊出現大波動,影響投資者的部署。

內地人點睇國產奶?:對內地奶粉無信心

東莞尹小姐:「我有聽過蒙牛呢個牌子,但依家好少飲喇。我親戚近兩年生咗個女,都成日拜託香港親友幫手買奶粉上去,始終對大陸奶粉無乜信心。」

寧到港掃外國奶粉

福建黃小姐:「每次去香港都會買外國奶粉,雖然大陸都有得買,價錢唔差得幾遠,但係廣州製造,同香港呢啲荷蘭製造唔同。我留意得最多嘅內地牌子係伊利,佢哋有好多產品,高低價都有,無乜負面報道,有時都會飲。」

頻頻出事少買為妙

珠海王小姐:「嚟香港玩都有人託我幫手買奶粉,但係老人奶粉居多。以前自己都周不時飲伊利同蒙牛嘅奶,但自從多咗新聞話內地奶粉有問題後,我都買少咗。」

乳業較量有數得計

要發掘最終的乳業贏家,大家還可從產品售價、公司銷售收入等不同角度全方位檢視。

1.比較產品售價

查看京東商城網站內適合零至一歲的嬰幼兒奶粉,每罐900克,外國品牌如惠氏賣198元(人民幣‧下同)、美素力賣239元、雅培賣208元、美贊臣賣231元。使用外國奶源的合生元賣290元、雅士利賣168元。國產品牌中,貝因美兩款奶粉分別賣252元及160元(908克)、伊利賣182元。

2.觀察銷售收入

《方案》提到至一八年底,爭取形成3至5家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大型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集團。若只看奶粉業務,伊利股份及貝因美去年度已達標。至於蒙牛,由於已收購雅士利,兩公司去年度的奶粉業務收入合計亦已超過50億元。

3.睇「國家隊」名單

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前後公布了三批嬰幼兒配方奶粉新產品名單,共涉及19間公司,入選的公司品牌一度被媒體稱為「國家隊」。港人較熟悉的公司包括第一批的伊利、蒙牛及雅士利(01230);第二批的貝因美、輝山(06863);而今月公布的第三批則有雀巢(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