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產品難拓 不知未雨綢繆

市場消息透露,有發行商建議港交所,容許發行上市結構性票據,原因在於以往窩輪和牛熊證成交大旺,現今風光不再,以致多家發行商「退市」不玩。情況被解讀為輪證風險高難搵食,於是槓桿程度低的結構性票據產品,可望有助在市況弱勢的逆境,股民另有投資選擇。

結構性票據不是創新意念,以往曾被提起,但在港股成交大旺的順境,難得港交所和投資者注目。在面臨成交弱勢的市況,才被投射關注目光,有關產品並不是說推就可以推的,既要港交所評估認可,亦需市場有共識。當前關鍵,首先是欠共識。

槓桿程度低是結構性票據的特點,就穩健而言不乏推許。尤其相關產品雖多數不保本,但仍可有不同成數保本的設計,去滿足投資者不同需要,當然回報自然分出不同的等級,百分之一百保本的回報可能是最低。問題是,相對安全性高的產品,也未必就大受歡迎。

因為結構性票據產品,會鎖定資金一段時期,對於注重短炒,甚至專玩即日鮮的投資者,不是好的選擇。主要服務於快入快出短炒散戶的券商,也生怕結構性票據產品吸走資金,亦即吸走其生意,故投反對票。就算港交所恐怕亦對此有所顧忌,市場共識顯然難凝聚。

看來這個理財成分甚高的產品,分歧的不同利益方,基本是大券商投資銀行是贊成方,而中小型券商會是反對方。方案據稱正由港交所徵詢發行商,生意所在,從發行商業者取得認同的機率較高,但未正式諮詢,推出仍無期,會否日後港股成交轉旺,又被束之高閣?

以往經驗可證,港股創新投資產品,未雨綢繆的少,臨急抱佛腳的多,加上制度硬性規定,機制的設立要走程序,難免成事於事過境遷。到機制確立又變成不配合時勢,無法開好頭行得順。為此,未雨綢繆總好過臨急抱佛腳,推結構性票據產品,還是以未雨綢繆為好,不要睇市勢時勢做做停停,好事多磨磨到沒了收尾。

當前密鑼緊鼓籌辦滬港通,未來市場對有對沖功能的產品,必有極大需求,滬股似在積極綢繆中,市場互通後,必是快打慢,做得好、做得快的市場,會搶去做得慢市場的勢頭。港股實在應有系統的準備,不要像結構性票據,輪證生意淡時找個產品填補,似乎為救亡作為。

港股有起有落,有過稱雄全球的亮點,如新股上市集資領先、輪證衍生品交易稱王。港股真正的考驗不在於順境時,體現的吸引力,更重要是在逆境弱勢時,仍具有可與其他主要市場一較高下的競爭力。擁有豐富的產品體系是致勝關鍵,而不是動輒張揚擁有制度優勢,就可以競技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