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愈益扭曲 辣招進退維谷

香港有關樓市的報道主要兩個字概括:一個是「劈」,另一個是「搶」。劈是劈價出貨,以劈強調二手業主要價減就有承接;搶是搶住入貨,以發展商推新盤時屢見。兩種現象並存似乎不合邏輯,因為劈價意味買方意欲須低價激發,皆因跌價預期強烈,而搶盤又顯示購買力釋放,買方基於預期短期供應仍緊絀急於入市。

除二手放盤不惜大降叫價外,消息指近年銀主盤湧現,據統計至少已有逾八十宗銀主盤成交,半數是逾千萬元的住宅,由於成交慘淡,銀主盤要去貨還須劈價。逾千萬元級住宅呈供大於求,是因為銀主盤增加,相信內有兩大緣由,一方面炒家炒燶後離場,另方面內地炒家損手走人。

至於新盤搶入貨,買家亦有兩類:一是有需要的用家或換樓客;另一是投資者,那些入票一掃數伙者恐非自住。造成搶盤是發展商提供優惠變相減價,另外優惠中亦包含抵銷辣招的項目,如抵扣辣稅和提供二按。搶盤是有誘因激發的,但由此所造成的需求,不能以實質用家需求概而言之。

本港樓市嚴重扭曲並泡沫化後,形成不合邏輯的供求失衡。譬如,可能因為樓價跌的預期,於是多了潛在買家租樓住,令租市求大於供推高租金,租金高企又刺激投資需求,多了人投資性買樓。由於這個惡性循環可能掩蓋了真實需求量,可以造成政策失判或誤判的風險。

先看失判。這邊廂二手市劈價,那邊廂新盤搶貨,究竟辣招是過辣還是失效?政府難以判斷,故此不難聽到官員吹水辣招見效,但面對社會減辣呼聲又不敢放手而為,勢陷進退維谷。實際上,房屋策略不論長策、短策都說不準真實需求,目前不過替前朝失誤彌補過失,只管埋頭增加供應。

再看誤判。增加供應是對的,但對的事也不能做過龍。正如前述的惡性循環有另一個假設:過多的投資性住宅當因為供應大增或步入加息期,業主被迫「投降」二手減價盤大增,更多潛在買家轉租為買致租金下跌,因回報減少而致投資者紛紛放盤,將造成供求大逆轉,這是細價樓的可能前景。

莫說這假設不會出現,目前搶盤一直聚焦於細樓盤,按照此前供地進程,大量限呎盤將在三、五年後推盤應市,這時點若與加息開步後加速正好同步,不是構成上述假設條件嗎?細樓盤需求大逆轉,就是因為誤判需求而供應過多了。

本港樓市多怪象,是因為「活」在扭曲中,一方面是短期供應緊絀,遠期供應又不明朗,或未來住宅供應可能大細單位失衡;另一方面是辣招亦令真實需求不清不楚,一旦辣招退市成為風險爆發時點。更重要是,政府沒有走出扭曲局面的良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