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 Talk:入境投資風險要計清

香港政府一直透過各種渠道吸引外國人才和投資者來港定居,其中包括實施逾十年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CIES,下稱計劃)。截至今年首季,計劃共吸引21,826名外地投資者來港,為本港帶來近1,800億港元的資金。

要符合計劃的申請資格,投資者首先需要在指定的本港金融機構開戶,把不少於1,000萬港元投放在指定的本港金融產品,包括投連保、股票、債券、存款證、基金等。計劃開始後,投資者可將金融產品轉往其他金融機構甚至套現,但限制是於舊公司帳戶內的資金需要全數轉往新帳戶(股息及利息收入除外)。此外,倘若轉換投資組合,必須將舊組合的資金全數轉往新組合上。

舉例:在沽出當中價值100萬元的基金後,需要在14個公曆日內將該100萬元整筆投放在以上所指定的其他資產上。

投資市場變幻莫測,若組合市值不幸跌破1,000萬元投資計劃門檻,投資者無需再額外投入資金以填補差額。不過,倘若遇上像○八年般慘烈的金融海嘯,投資者入境計劃即有機成為「付款者入境計劃」。居安思危,投資者必須在股災來臨前認識各種金融產品,才可懂得運用合適投資工具,來減低或對沖有關風險。

公用股遇跌市防守強

首先,投資者可考慮存款證或債券。存款證與一般的存款不同,屬於投資產品的一種,能提供比一般存款稍高的息率。至於債券,既可認購政府即將發行的新一批iBond(通脹掛鈎債券),亦可認購上市公司發行的債券。但因缺乏交易平台或成交量不足,買賣差價一般較活躍股票闊得多。再者,因一手成交金額較大,不易作出分散投資,一個運氣不好碰上翻版雷曼,很容易全軍覆沒。

優質的公用股亦算是可考慮的選擇。部分公用股於○七年底(恒指當時上破三萬點)至○八年底(恒指於海嘯時低位)期間雖無可避免虧本,但表現遠遠跑贏大市。例如電能(00006)只蝕5.8%、中電(00002)蝕17.7%、長建(01038)蝕19.6%。因受制於計劃投資限制,相比恒指期內慘蝕65%,這樣的表現總算「不俗」。

「高風險」一點,可考慮以期指對沖買入的盈富基金(02800),或以認沽期權來限制下行風險。但若大市不跌反升,前者的做法將蝕盡盈富基金上升的利潤,後者則輸了期權的時間值。但因此類資產不屬於「指定金融產品」範圍,投資者須另行出資。

以上意見基於眾多假設,讀者絕不應倚賴本文內容作出任何法律或投資安排。

浩邦金融董事 梁彥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