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瑞士簽署新的《全球自動信息交換標準》,被認為「牢不可破」的《銀行保密法》被撬開了裂縫,數百年來保護銀行私人帳戶隱私的傳統打破,當地涉二點二萬億美元私人帳戶將曝光現形。藏錢逃稅之所,瑞士被攻破後,全球難再匿藏。
該協議由經合組織(OECD)主導,並得到二十國集團(G20)支持,在四十餘個簽署的國家或地區基礎上,可逐漸覆蓋全球更多國家和離岸金融中心,新加坡已在簽署之列,香港料不會例外。雖然傳有資金聞風而逃,謀匿於巴拿馬或杜拜,但這些離岸中心顯然遲早難逆潮流。
該協議對於中國無疑別具意義,因為與其反貪政治氣候正好配合,以往以數萬億計的貪贓枉法積聚貪官手上的黑錢,源源逃往境外匿藏起來已不是甚麼秘密。藉住反貪風暴,當局有意追回本是國資的貪贓,並得以舉證貪官,銀行私密破戒曝光帳戶,可謂來得及時。
後金融危機時期,國際力圖撬開瑞士的保密鐵幕,主要是基於打擊逃稅,而非為中國反貪磨劍。瑞士私人銀行成為突破口,因為當地管理了全球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私人財富。至去年十月瑞士為勢所逼,加入關於稅收事項互助管理的多邊公約,早已留下鋪墊。
顯見事情緣起,早於內地刮起反貪風暴時,可笑的是,就在國際反《銀行保密法》之際,內地不少專家議論,把瑞士式的銀行保密作為經營秘訣、競爭優勢大力宣揚,鼓勵內地銀行效法。因為內地銀行為拓展非利息收入,正力謀打開財富管理的業務天地,瑞士被奉為典範。
不用專家鼓吹,內地銀行都在悄然跟進,以客戶私隱為理財業務賣點。即使這樣,深諳官場的貪官並不傻,明知內地銀行的瑞士式承諾,始終不敵官方一紙「搜查令」,因此貪贓黑錢匿藏需求是在境外而非境內,內銀不時只充當「走出去」的駁腳。
內地以私人理財隱匿貪贓,情況尚不成大氣候,讓人回過頭來關注香港離岸中心。過去一段時期私人銀行業務亦頗受追捧,金融體系由銀行到保險、到券商,乃至房地產業界,無不以吸內地大客為首重,而對是否貪贓黑錢往往鮮有審慎查究。
聯合國在○三年初就有研究揭示,私人銀行業務給洗錢活動提供易於利用之處,會被腐敗官員所利用。私人銀行業務可能因為腐敗官員是大客戶,而不對其進行徹底的審慎調查,甚至可能協助其將資金用於投資,上述論點顯然並不局限針對內地。
銀行私密破戒燒到最相關的私人銀行業務,不但對內銀業界是當頭棒喝,對香港承接來自各類離岸業務,以及本港私人財富的管理也是警號。敦促及監督進行一番審慎的徹底梳理,趕絕貪贓黑錢,是本港相關業界的義務,亦是監管當局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