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財奴:阿里再引發分道迷思

都說滬港通的真正焦點,在推廣人民幣國際化,而非刺激中港股市。要不然,中港股市的升幅為甚麼那麼沒持久力?千億成交,亦不能令恒指再創一四年新高(亦即一月二日的23,469點)。讓人反過來懷疑,大市是否在大成交派發後,中短期見頂。

美國股市中,有領先性的納斯達克指數,由52周高位4,371點,多番跌穿4,000點心理關口,在在顯示美股會有大調整。

人人心目中的大調整幅度有所不同,熊市定義亦有好幾個。香港財經傳媒,說到技術分析時,較喜歡採用250日移動平均線,作牛熊分界線。以香港股而言,恒指牛熊分界線,約在22,440點水平,大家可緊盯。

問題是,自己早說過,理念上估值偏高的美股有調整,是天經地義的事,而估值上偏低得多的新興市場,理論上反而有可能受惠於沽出美股的資金,擇低而買的轉換資產行動。這正是年前,很多華爾街環球策略師,經常鼓吹的「分道揚鑣」(decoupling)理念。

簡而言之,估值高的美股可以被沽得大跌,但估值吸引的中港股市可照升如儀。奈何理論歸理論,事實可未必盡如人意。金融海嘯後,港股大部分時間仍是緊跟美股,同步升跌。

美股愈貴愈升

事實上,在一三年初開始,逆方向的「分道揚鑣」反而發生了。那就是估值高的美股,反而愈升愈有;曾以「金磚國概念」吸引全球注意力的新興市場,反而在美國聯儲局落實退市的過程中,幾乎被外資洗倉。

當然,如今大家知道「新興」並不等同「永遠高增長」,長生不老的青春藥根本就不曾存在過。事實上,大型新興經濟體,除了中國還有7%增長以外,大型新興國經濟在一二年中至今,都陷於似無還有的泥沼境地中。

但昨日午間聚餐,銀行家酒友卻又重提類似中、美分道揚鑣的可能性,立論如下。首先,他問我是否記起兩年多前,曾提議我買入美國重型機器公司Caterpillar股份。我當然忘記了這件事,回頭一查,其一二年低位約在78.25美元,周二晚則收報102.5美元,期間更高見116.95美元。

公司中間盈利反反覆覆,近日終見曙光,一月二十八日宣布一三年第四季業績增長近44%。但以公司仍為離岸稅務問題,要到參議院進行辯護,同時以舊經濟股份而言,估值仍高達18倍市盈率。美股估值之偏高可見一斑!相反,阿里巴巴最近季度業績盈利升近一倍,銀行家問我,到底中美是誰在領風騷?

興業僑豐證券董事 鄭家華(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