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中國經濟 最好也是最壞

內地今年首季經濟增長只有百分之七點四,差過二○一二年第三季的水平,而當年中央已經要急急推出措施穩增長。可是,今時已不同往日,就算增長放緩,幅度仍屬有限,比市場預期還要好,對中央來說是最好的消息,毋須考慮任何大規模的刺激經濟措施。市場智慧常把壞消息當好消息來炒,反過來即是好消息就是投資者的壞消息,今次也不例外,既然沒有刺激經濟的需要,便沒有托市概念可炒,難怪中港股市平淡如水。

國家統計局官員在公布最新數據時講得非常直接,形容總體情況不錯,從保就業及增收入的角度來看,經濟更沒有滑出所謂的「增長區間」。由此判斷,經濟增長、工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等項目的增長速度全線放緩,並非壞事,反而應該樂觀其成,因為這是反映中央厲行結構調整,消化當年四萬億刺激經濟的後遺症而已。

怎樣才有大規模刺激經濟的需要呢?財政部長樓繼偉去年七月出訪美國時,曾經漏口風說經濟增長幅度降至百分之七也沒有問題。雖然這說法其後遭到更正,但幾可肯定百分之七就是增長區間的底部,只要不跌穿這條界線,就業職位繼續有增長,通脹又在目前水平徘徊,一切便可視為在預期之內,不要期望有大手筆的刺激措施出台。

當然,如果工業生產及固定投資繼續顯著放緩,長此下去會引發大問題,因此一些所謂的「微刺激」政策還是會陸續有來,可惜很難作為投資市場的炒作藉口。以四月初推出的三項微刺激政策為例,規模只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零點二,近乎可有可無。而且,很多微刺激範疇並非由政府直接出錢,而是透過放寬政策吸引民間資本參與,更加不容易掀起熱潮。

其實,就算有政府明確支持的產業,例如電商消費、潔淨能源及興建廉價房屋等,也不見得還有多少炒作空間。相關板塊例如太陽能、風電等,早已出現投資過度、產能過剩,炒作空間基本上已被透支,現時只怕更多是變成被調結構和轉型的對象。因此,外界反而應該歡迎固定資產投資減速,PPI跌幅擴大,代表正加快淘汰過剩產能,惟有這樣,將來才有條件翻生。

觀察內地經濟表現,確實令人相當矛盾,相對差的數據並非負面,壞消息原來是好消息,由於有排也未觸及增長區間的上下限,意味着還有大量空間推動結構調整。投資者看在眼內,心情同樣矛盾,不存在把壞消息當好消息炒的機會,對中央出手穩增長的期望落空;同時,經濟增長繼續下行,又必定打擊傳統實體經濟行業的表現和利潤,令人進退失據,反映在股市之上便是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