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財奴:滬港通志在人幣國際化

過去一周中、港股市的焦點,毫無疑問是李克強總理在海南博鰲經濟論壇率先宣布的「滬港通」。

這個對港股來說,有點像○八年金融海嘯前,大家曾經錯炒的「港股直通車」般的新政策,卻即時被自己認為對港股刺激今非昔比。自己更進一步認定,相比於港股,這個被定性為中港兩地股市「互聯互通」的新政,於中短線而言可能更有利於A股。

從國家層面去看這件事情,雖然政策像關於兩地股市,但終極目的,似乎是志在繼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眾所周知,看到美國在金融海嘯後,以印美金化解其後遺症已迹近功成身退,有認受性貨幣的好處,早就不言而喻。

中央政府自此,推廣人民幣國際化不遺餘力,人民幣離岸中心由只有香港一個,發展至現今包括新加坡、倫敦和台灣這幾個理所當然的選擇。離岸人民幣總資金量,找不到確切統計,但可以旁敲側擊的去估量一下。

自二○○九年至今,跟人行簽訂人民幣互換協議的海外央行,共有20餘家,互換總額超過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佔全球離岸人民幣貿易結算量近八成的香港,二○一三全年結算總額達38,410億元,較上一年度增加近46%。

離岸人幣添投資渠道

截至今年二月,香港人民幣存款及存款證總額,已升至11,280億元。時刻在金融業跟香港角力的新加坡,人民幣資金池估計達500億至600億,一直想做歐洲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倫敦,去年十月首次獲得的RQFII額度便達800億。同樣有歐洲人民幣離岸中心夢的巴黎,其人民幣存款亦已達到100億之譜。

現代貨幣,除了作為貿易結算工具外,亦可用作投資。單純存款或收息等升值,略嫌未夠進取。

所以,在過去一段日子,不少投行或企業,都積極在海外以較內地為低的息率,發債吸納這批離岸人民幣。但現階段,中國影子銀行、地方債和企業債違約問題愈演愈烈,相信中央認定是時候再為海外人民幣持有人提供另一大類型投資渠道。

至於表現仍然低迷、估值亦低(龍頭股或權重股而言)、機構性投資者持股基礎薄弱的A股,不失為一個一箭雙鵰的好選擇。順道讓內地人買港股,可能是預早為突然湧入內地的資本,做好一個微調的洩洪機制。

興業僑豐證券董事 鄭家華(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