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納指上周五暴跌,香港股王騰訊自三月以來跌近兩成,均帶來驚嚇效果。不過近期再被熱推的股票累計期權(Accumulator)會否引發更大驚嚇,同樣值得關注。近年包括騰訊在內的科網股持續上升,帶動曾被視為糖衣毒藥的股票累計期權再大行其道。近周科網股暴挫,已觸及接貨價,若然股價再跌,連串「斬倉盤」湧現,勢必加劇市況震盪。
無論科網熱潮的牛市派對是否開始倒數,甚或已悄悄完結,股價顯然轉趨波動,再加上結構複雜的衍生產品推波助瀾,只要關連股票急跌,引發的震盪將難以估計,震央勢必擴散至整個市場,監管機構有袖手旁觀的理由嗎?
○八年金融海嘯凸顯這類股票累計期權的災難影響,記憶猶新。當時涉及客戶人數眾多,出現不少狂輸億元,被追債破產的例子。可惜監管當局因應情況,僅稍作收緊。最近正值銀行積極推銷這類產品,當局亦曾提醒銀行及投資者,既要確保銷售合乎規例,又要留意相關風險及承受能力,試問這樣徒具形式的警示,意義何在?雖然市場偶然傳來當局主動調查銷售狀況,但調查次數、範圍及深度如何,大家均毫無頭緒,亦未有扭轉這類產品死灰復燃後,迅速熱賣的現況。
其實,累計期權可跟任何投資掛鈎,如股票、外匯、商品等。簡單理解是客戶同時購入一個認購權及沽出兩個或以上認沽權,合約內有「取消價」及「行使價」,取消價是高於行使價,中介會給予折扣來吸引客戶。當相關資產價格上升,客戶最多只能獲得一個「封頂」回報,回報頂多是行使價與取消價之間的差額,就算價格再升,都與客戶無關,因合約已在價格升到「取消價」時自動取消。相反地,若資產價格下跌至行使價之下,無論跌至怎樣低的水平,客戶亦要繼續以行使價(高於當時市場價)來接貨,還要接下雙倍或高至四倍的數量,直至合約期完結。這種「升有限,跌無限」的工具,已非結構是否複雜,投資者是否理解的問題,而是根本就存在極不對稱,從開始就把對賭的莊家及客戶放在非常不對等位置。
市場傳統投資智慧,向來是回報愈高,風險愈高,但這類產品卻是低回報、高風險,若充斥市場,只會帶來更大的潛在損害,亦暴露監管當局一味關注銷售對象、渠道、客戶理解能力及相關市場規模,忽略產品設計上諸多陋弊的盲點。是否一句不宜對市場作太多干預,就可作為擋箭牌?須知香港股票市場的散戶參與度遠高於美國等成熟市場,這類產品一旦爆發事故,破壞力將非常巨大,並會殃及池魚,當局必須徹底檢討,不能再以「小修小補」的方式敷衍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