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債務違約風波浪接浪,早前已爆出面向公眾的「企業公募債」違約首例,現在更燒到屬於另類市場的「中小企業私募債」,爆出違約零的突破。市場傳出,一家徐州企業,連一年只付一次的一千八百萬元人民幣債券利息也拿不出。私募債發行人均屬中小企業,面對當前經濟下行,形勢已不樂觀,再加上金融機構「創新銷售」令風險擴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如覺得中小企業私募債名稱難懂,索性稱之為「中國版垃圾債」便簡單得多,性質屬投機,高息伴隨高風險,面世未夠兩年。債券發行人必須是中小企業,集資額平均一億多,息率最高十多厘,勝在審批鬆,只需備案,沒有盈利要求,集資用途不限,但不得面向公眾,只准機構大戶及專業投資者參與。在滬深證交所掛牌的中小企業私募債約三百隻,總額三百五十多億元人民幣,實際應更多,因為上海、前海及其他地方的股權交易平台也有。
垃圾債違約風險本來就較高,再經內地變種,風險更大。雖然當局對發行私募債的企業有標準,但全國求財若渴,必定下有對策,典型變種有「委託融資」,聽起來專業,實際是移花接木。例如質素較差的企業,會花一筆中介費找質素較佳的企業代為發債,又如財困的地方融資平台,因政策所限不能再借錢,便找關連企業出面。這些做法變相增加潛在違約風險。
此外,投資者亦非想像中的非公開及專業。雖然一般投資者不能買,但金融機構向來精於創新,由銀行買下這些債券包裝成理財產品是其一,由證券商買下包裝成集合理財是其二。市場更傳出近日有QFII把一家中小企業的整筆私募債買下,說不定會轉移到境外投資者手上。私募的原意是把風險局限在一小撮人之間,結果依然把公眾拖落水。
中小企業質素及投資者公私難分,已屬先天不足,再遇上後天失調,容易爆大鑊。內地經濟下行,中小企業首當其衝,從最新公布的製造業PMI可知處境難捱。私募債一般是一至三年期,當有企業違約便會殃及池魚,其他企業就算生意尚可,再融資的難度絕對不低,利息必定抽高,經濟不景氣,有生意也未必夠錢還本付息,恐有違約骨牌效應。
垃圾債在外國很流行,有中證監官員曾說,不少歐美大企業都是由垃圾債養大,中國為何不可!可惜一引進來便走樣,原因不外乎幾個。一是沒有抄足,例如中國的私募債無信貸評級可依,違約擔保也不可靠;二是「剛性兌付」已深入民心;三是企業、金融機構及投資者總是比監管機構聰明。目前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這堆「垃圾」已極之惹火,燒起來絕非講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