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中國銀行(03988)公布一三年全年業績,每股基本盈利0.56元(人民幣‧下同),每股資產淨值3.31元,每股派發末期股息0.196元,以當日收市價3.3港元計,市盈率4.7倍,市帳率為0.8倍,股息率7.42%,這些計數字反映當前內銀股估值之低,以及股息率之高令人嘩然。
4.7倍市盈率是甚麼概念?舉個例子,有人出資100萬元經營快餐店,每年淨利潤有21.3萬元,4.7年後便可收回初始成本100萬元,然後仍擁有一間每年提供21.3萬元淨利潤的快餐店,這就是4.7倍市盈率的意義。
此外,7.42%股息率又是甚麼概念呢?舉例,有人以100萬元買入票面息率7.42%的永久債券,每年可收取7.42萬元利息,表示十三年半後投資者單靠利息已取回初始成本100萬元,然後仍持有票面值100萬元且每年提供7.42萬元利息的永久債券,這就是7.42%股息率的意義。
筆者想指出,中國銀行的派息比率只有35%,表示每賺100元淨利潤只派了其中的35元為股息,已經足以令到股息率達到7.42%,其餘的65元保留下來,還可以維持甚至提升未來淨利潤的能力。
當然,有分析員會提出一堆對內銀股的憂慮因素,但現實世界永遠都有不明朗因素,有哪一間企業不需面對經營環境的挑戰?根據統計,今年首季14隻主板上市新股有12隻股價跌破招股價,與其去博一些沒有往績可尋的新股,筆者寧願選擇市值動輒幾千億元,底子夠雄厚,承受震盪能力較高的內銀股。
有網友在三月中旬問筆者一個難題。當時恒生指數在21,500點左右,網友估計不會是今年的低位,換句話說,恒生指數在今年餘下時間有機會再跌低些,但當時不少內銀股股價已經跌至很低殘的水平,以建行(00939)為例,股價於三月二十日最低跌至4.9港元。時光倒流至去年七月中旬,當時恒生指數同樣在21,500點左右,但當時建行的股價都有5.5港元。
網友都覺得內銀股很抵買,但又怕投入大部分資金買入內銀股之後,一旦大市繼續下跌便再沒有子彈了。網友的問題可以歸納為買股票的時機應該以恒生指數、即整體大市的水平,還是以個別股票的股價水平去衡量呢?
筆者認為要看目標股票的股價相對大市的表現而定。如果目標股票的股價與大市同步甚至跑贏大市,即所謂的強勢股,筆者認為一定要等到恒生指數跌到目標低位才值得出手。
相反,如果個別優質股因着行業或企業本身的問題,導致股價嚴重跑輸大市,股價甚至跌至52周低位的水平,不用等大市跌到底已經值得出手買入。以建行為例,於三月十四日股價跌至5.03港元時,筆者已經忍耐不住出手買入,無需考慮當時恒生指數在甚麼水平。
市場先生
有「散戶Blog王」之稱的市場先生,對國際及內地金融股有精闢獨到的研究,亦為金融股的忠實支持者。市場先生深信價值投資可達至財務自由,追隨巴菲特、格雷厄姆等大師的投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