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網搞金融 套上緊箍咒

互聯網金融今年勢不可當,是否管制成為爭議熱點。人行官員近期屢次暗示管制將無可避免,問題是:底線何在?監管不能扼殺金融創新,而互聯網金融需管好風險,畢竟是一種嶄新產品,雙方要達至一個平衡點,需不斷求同存異。

以往被大銀行不屑一顧的散戶,聚沙成塔後形成一股大力量,互聯網金融不能抹殺其顛覆性功效,首先是節省許多中介和人力成本,二是將小存戶借網絡集合起來成為大客戶,三是投資門檻降低,四是資金靈活操作,產品受市場歡迎其來有自。不過,互聯網金融亦被視為搶走了傳統銀行的乳酪,俗語說「有競爭才有進步」,間接推快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然而,好話說盡,最後還是要管,因為這本質上仍是金融業,只不過透過互聯網渠道進行交易,人行官員一句「不管會亂」道盡一切,納入法規後將有利行業長遠健康發展。公眾信任銀行源自有龐大資金來源和監管規則,互聯網金融發展初期暫無出現亂子,但相信未來會百家爭鳴,到亂糟糟的時候再管可能已經太遲。

「寶寶」的發展速度將無可估量,阿里巴巴早前宣布推出的「娛樂寶」,便是向公眾集資作拍攝電影之用。電影公司向民間募資拍片在外國早已盛行,甚至小科技發明等各項投資名目均有之,原則是你情我願,無論募資者和投資者均各自承擔風險。投資者花區區一百元人民幣便可過「老闆癮」,有機會探班和見明星已值回票價,至於企業可集腋成裘及乘機宣傳,假設每位投資者各帶親友去看電影已可回本。互聯網金融提供一個大眾化平台,其創新能力可以天馬行空超乎想像,他日出現「球迷寶」、「紅酒寶」、「古董寶」等實不足為奇。

監管目的是為防巧立名目去斂財,集資成功後便不負責任,拍一套爛片,蝕本的是投資者,得益的是製片商。互聯網金融將民間小額資金轉移至文化產業或實體經濟是好事,但另方面互聯網金融鬥高息,結果提高了社會整體融資成本,所謂羊毛出自羊身上,銀行資金成本上升自然轉至貸款企業。互聯網金融猶如雙刃劍,監管需小心處理。

定息產品現時選擇眾多,除理財產品和債券之外,未來將推出較債券收息率更高的優先股,但貨幣基金有其靈活和方便的優點。貨幣基金短時間猛漲到一萬億元人民幣的規模令人咋舌,「寶寶」快高長大福禍難料,但作為監管機構需負起管教責任,消息稱第一個套在貨幣基金的緊箍咒是撤消「提前贖回不罰息」的條款。如果經濟形勢出現變化,投資者一窩蜂贖回基金的話,勢將影響金融穩定,高息和靈活或只能選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