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最新統計顯示,代表小經紀的C組經紀行去年淨盈利竟然「爆冷」,按年上升近四倍至十七點五八億元,是近三年新高,B組經紀淨利潤亦爬過A組頭。這種顛倒式的業績表現,頗令業界驚訝,原因何在有欲探究意趣,對於是屬偶然「爆冷」,還是新趨勢冒起,更值得探究。
業內人士指出,近年歐美投行因削減成本而大手裁員,有主管級賓卡自立門戶,造就不接散客的非傳統中小經紀行,其中擁有較佳賺錢能力,可居中小經紀行十強之列,成為行內賺錢者。相比之下,反而A組大行斯人獨憔悴,佣金收入驟降。
投行人才自立門戶後,轉戰傳統散戶陣地,改變了中小行傳統生態。在業務上,不再局限代客買賣,主力專玩衍生產品搵食,如窩輪、牛熊證,換言之,不是賺佣金為主的經營模式。
同時,由於有基金經理牌,加上資金人脈較深厚,以致不愁來自原屬基金的客路。不過,由於可選擇專注為一、兩個對沖基金客戶服務,齋炒細價股及衍生產品,大多不必招徠散戶,顯示其客戶結構的截然不同。
去年的業績揭示,這些新進中小行已站穩了腳跟,可望大展拳腳。從中顯示了與此類中小行結合,對沖基金以化整為零形式,搵到了與大行大戶不同的賺錢方式。這些中小行的「特殊散戶」,掩護在散戶群裏,與散戶共舞,別具另類、靈活的優勢。
搞清楚這一點後,不難得出結論,在港股這樣的散戶主導、流通性高的市場裏,是有得玩的。以往大戶與散戶相對博弈,主要體現為炒市,新進中小行的「特殊散戶」,與散戶及莊家博弈體現為炒股,相信在睇準有信心之下,也會博弈炒市,其炒作的游刃面甚寬,意味生存空間較大。
面對這類新進中小行,傳統中小經紀行慘情更加凸顯,財力不強的客戶結構,在維持日均成交六、七百億元中,根本沒有突破的動力,加上佣金低、人工、租金開支不斷上升,政策紓困措施又不足夠,經營注定艱難。至今靠微薄的佣金經營模式未變,艱難掙扎經營的時候就未過去。
新進中小行的表現,向傳統中小經紀行提出一個問題,能否複製這樣的模式經營?當然是可以的。但以主動炒作代替代客買賣,還有待從大波動市中考驗,這種模式能否屹立不倒,小本經營肯定要顧忌重大虧蝕風險。傳統中小行「有個夢想」,內地資金早早自由行幫一把,並為此死撐苦待。
然而,新進中小行可能改變競爭形勢,令中小行淘汰加速,不及時轉型,恐怕等不到內地資金自由行,已淪被淘汰的險境,傳統中小行艱難掙扎,也體現為苦守與轉變的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