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氣氛詭異,投資市場續受到眾多不明朗因素困擾。投資者若不急於一時三刻要入市炒股,當然先作壁上觀。預期A股短期難以大幅反彈,加上外圍偏淡,港股要火速重拾動力亦不易,勉強落場,不如保留更多彈藥待更低位才入市執平貨。今期《投資動向》嘗試拆解A股再度破底之謎,並找出要走出谷底的條件,港股在偏淡的大氣候下,如何出現兩極化現象。
A股由海嘯前至今的七年內,一直未完全走出下跌的陰霾,除在中央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方案,一度「喜氣洋洋」,滬綜指由○八年最低位的1,664點彈高逾倍外,其餘大部分時間皆出現逢高遇沽的情況。
A股連續多年皆成為全球表現最差的股市之一,於一二及一三年以至上周,滬綜指都曾經跌破2,000點這重要關口,即使環球正在談論復甦步伐,內地根本沾不上任何好處,股市信心持續不振。
其實,內地新任班子上場,去年召開了三中全會,定下了較明確的政策方向,兩會又剛剛完結,未來發展方向大致落實,亦給予市場清晰訊息是中央會力保7至7.5%的經濟增長速度,但為何股市仍然是有氣無力?
最大的原因,是過去那種不問代價、只求高增長的發展方式,已過度透支了未來經濟增長動力,以及內地反貪腐行動,針對官員、商家以及企業的雷厲風行措施,影響所及,消費行業大受打擊。以往,各地方政府為求政績,一窩蜂的進行「大白象」式建設工程,造成嚴重產能過剩,堆砌出來的一堆數字,存有大量水分。
當中央定下一個較全面的調整結構改革,就如一個大規模的去槓桿化過程,這過程絕非一年半載可完成,隨時要好幾年或更長時間來作修正。況且,內地要為個別壟斷行業如金融、電訊及石油等行業引入更多市場化因素,將令改革的進程更漫長。
內地經濟需要承受改革所帶來的陣痛,二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上漲2%,較一月的2.5%回落,是十三個月以來低點;同月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就較去年同期下降2%,遠高於預期的-1.9%,是連續二十四個月下滑,並創一九九九年以來最漫長的下跌周期;二月份出口亦意外地按年下降18.1%,遠差過市場預期的增長7.5%,受連串不利數據打擊,股市只好應聲下跌。
另一方面,人民幣近月一改升值的路軌,一方面反映熱錢由流入改為流出,另方面是政府的政策影響,容許波幅區間的擴闊,未來有雙向波動的空間,再加上兩會完結,卻未為市場帶來重大驚喜。大戶趁機先鎖定利潤,當最後一道動力都消失時,股市短線將趨向波動。
當然,二元論素來都不是投資市場的那杯茶,股市唔升,唔代表要大跌,只是目前市況是個別股份因累積升幅大,對消息敏感,尤其是繼內地企業超日太陽能未能償還到期債券後,又爆出另一從事新能源的天威保債券違約,一單又一單爆煲事件,所引發的震盪有幾大不容忽視。
不過,按過去七年的A股走勢,2,000點是滬綜指重要心理及技術關口,每次跌破都能快速收復,只有○八年當時要用上超過一季時間才重上2,000點樓上,若投資者有能力坐貨,可忍受後市波動,每逢滬綜指跌破2,000點時可考慮分注入市。
野村上周發表報告,重申人民銀行有機會調低銀行準備金率(RRR),最快會在第二季,以緩解經濟下行的壓力。若然預期正確,股市應有較正面反應,故目前不宜大手做淡。
另外,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MSCI)上周宣布,計劃將部分A股納入旗下新興市場指數,估計若成功納入可為A股帶來600億元人民幣資金,既具象徵意義,又有實際資金流,將會是好消息,大家可視此為催化A股回升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