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局對「四萬億」救市已有所反思,較早前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G20的說話可證明。他說,外界對中國的期望甚大,冀發揮引擎作用,然而像○九、一○年般,中國貢獻全球增長50%的情況一去不返,目前貢獻率降至近30%。又說,基於氣候條件、大氣污染、產能過剩等不利因素,貢獻率可能進一步下降。
這是從嚴峻的現實教訓得出的經驗,當中國在世界上不顧自身承受條件和能力,扛起全球增長50%的貢獻時,全世界為中國鼓掌。然而一旦掌聲過後,多國渡過難關,中國自身問題浮現要喘息時,唱衰中國經濟之聲隨至,應了一沉百踩的世俗劣行,沒有體諒和理解。
這是很現實、很功利的世界,掌聲是廉價的,中國顯然為廉價掌聲付出了高昂代價,今天尚未理順的產能過剩,來不及做好的大氣污染,莫不有很大關係。而領受了好處的國家,勿說感恩,許多「好話都冇句」,甚至還把貿戰槍彈指向中國。
中國是否有必要這樣做,出發點初衷也許是互利的和衷共濟,但與資本主義的唯利是圖價值觀格格不入,令中國一再遭受以怨報德。現在國際上已有說法,要求中國「協調」全球復甦,就是如樓繼偉說的「冀發揮引擎作用」,並戴上「大國責任」的高帽。
在大國責任的裹挾下,中國很難完全不理會國際觀感,對全球經濟貢獻率可能下降,也必有限度。中國一再申明經濟增長下限「保七」,就不僅是國內就業、民生和財政的需要,也是對國際的承諾。因為中國經濟保七,可為全球增長添一個百分點的貢獻。
被大國責任所裹挾,一個隱藏的風險是,中國有甚麼不測意外、政策行差踏錯,或者經濟增長不能達標,碰上了全球經濟變壞,中國難免要負上拖累的指摘。鍾經緯認為,中國就「四萬億」反思後,應形成反制搵笨、報怨的外交思維,爭取利人利己的經貿效果。
鍾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