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民營銀行難做

自去年七月國務院發布文件,提出「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後,多家民營企業積極籌備,截至今年一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已預先核准40家民營銀行的註冊名稱。雖然預先核准註冊名稱並不意味着正式批准,但半年已吸引這麼多申請,可見投資者對民營銀行的發展前景充滿憧憬。

這種憧憬不難理解,自一九九六年批准民生銀行成為內地首家民營銀行後,一直未有批准第二家民營銀行成立,銀行業基本上由五大國有商業銀行 (工行、建行、中行、農行和交行) 壟斷。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加上其他11家上市銀行,已佔了去年2,467家A股上市公司總利潤的54.3%,金額達6,191億元(人民幣‧下同) ,利潤之大一直為投資者覬覦。

除巨大利潤為誘因之外,民營銀行投資者亦看準市場空間,由於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主要集中國企及大型企業,中小民營企業一般面對借貸難的問題。數字顯示,只有約10%的中小民營企業能取得銀行貸款,估計中小企在一四年的總貸款需求高達17.5萬億元。如此巨大的市場空間,正好由民營銀行填補。

信貸成本高風險大

民營銀行前景看似亮麗,存在的風險和經營困難亦不容忽視。首先,中小企貸款市場長時期未能解決資訊不對稱 (Asymmetric Information)問題,亦即是貸款銀行對借貸中小企的信貸及財務資料往往掌握不多,只好提高貸款息口補償較高風險。若中小企願意接受高於市場的貸款利息,便隱含着較高的違約風險。

為了減低風險,銀行需要投放更多資源了解和審批貸款申請,對每宗申請的行政成本必定上升,但中小企貸款額一向偏低。根據民生銀行數字反映,每家中小企的貸款額平均為160萬元左右,在高成本和低貸款額相比下,銀行的成本效益偏低,民營銀行的經營環境頗具挑戰。

此外,民營銀行要成功營運,除了要有充足資本之外,更要持續吸引存戶,保持存款基礎,保證足夠的可借貸資金。

加息爭存款損盈利

除了面對與其他民營銀行競爭存戶之外,最大的競爭必然來自國有商業銀行,由於他們有國家作後盾,較易吸收存款,要增強吸引力,民營銀行很大機會要調高存款利息,只會縮窄存貸息差,降低盈利。

中國開放銀行業是大勢所趨,亦是金融市場進一步市場化的正確方向,但對前景不宜全面樂觀,就如台灣在一九九二年發出16個銀行牌照,至今只有6家仍營運,銀行業的高度競爭環境,實在不能小覷。

鄺志良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包括中國經濟政策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