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的經濟發展經歷高低起跌,包括中國和印度經濟起飛、○八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及○九年經濟反彈等。亞洲已從全球「有趣但隱蔽」的投資地方,發展為全球股票投資的前沿資產類別。
十年前,大部分亞洲地區的消費發展程度與現在相距甚遠。雖然多個亞洲經濟體已成為可滿足跨國企業的優質製造和生產中心,卻未即時帶來人均GDP增長。從九○年代後期到上個十年的早期,極少亞洲國家可達到5,000美元的人均GDP標準(被認定為消費增長的觸發點)。
在○三年,中國人均GDP大約為3,200美元(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印度約為1,800美元。MSCI AC亞洲(除日本)指數與其他指數相比下,顯示出九○年代後期的亞洲還是個較次級的投資地方。但持續增加的收入帶動中產階級壯大,消費額不斷增長。截至去年,印度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中國更達9,800美元。由○三年至一三年的十年間,亞洲(除日本)名義人均GDP從1,560美元增長到5,044美元,增長超過223%。
目前亞洲整體的「實際」增長率似乎放緩到4至5%,但這只是消費大幅增長的開始。歷史上,當人均GDP從5,000美元增長到15,000美元時,即會出現最高速的經濟增長。多個亞洲經濟體已達這個「最佳擊球點」,相當於日本在上世紀六○至八○年代的情況,而日本亦在期間出現消費快速增長。
過去十年,日本是亞洲其中一個最麻煩的地區。到○六年末,日本股市隨全球地區持續上升,但○七至一二年間,日圓兌美元持續上升引發全球投資再度轉弱。期間日企其實作出重大調整:將成本削減到幾乎減無可減,並透過擴張亞洲市場增加收入和盈利。
值得關注的是,這在二十年前根本不可能發生,因當時的亞洲消費市場規模仍太小,日企無法從商品出口和提供服務中獲利。目前日企在亞洲市場的盈利能力比本地市場還強,這做法不但在日本可行,在亞洲多個市場亦同樣可行。亞洲中產族群數目持續增長,是日企發展相當重要的正面因素。
當前策略是擴闊眼光,從亞洲任何邊緣位置搜尋下個投資概念,相信下個十年將比過去十年更令人振奮。
銘基亞洲基金經理 Taizo Ishida